蒸汽發生器作為核電站的“核電之肺”,承擔著將反應堆熱量轉化為蒸汽、驅動發電的核心功能。要實現三代非能動核電自主知識產權,不僅需要突破關鍵設備的設計制造能力,更關乎全局性創新體系的構建。為達到這一目標,蒸汽發生器的研發需要在高可靠性傳熱管束研制、高效汽水分離裝置研發、高參數試驗臺架驗證等全流程實現技術突破。
面對重重技術難題,上海核工院核電蒸汽發生器研發創新團隊沒有退縮,他們暗下決心,誓要打破技術壁壘,造出中國人的蒸汽發生器,鑄就屬于中國的“大國重器”。懷揣著“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必須依靠自主創新”的信念,這支團隊從秦山一期核電工程起步,在恰希瑪核電工程中成長,在國和一號先進壓水堆重大專項示范工程中不斷壯大。五十年來,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總書記“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指示精神,憑借卓越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成果,該團隊先后榮獲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創新團隊獎和國家電投科技特等獎,讓蒸汽發生器成為中國核電領域一張響亮的國家名片。他們的奮斗歷程,不僅是中國核電技術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縮影,更是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實踐。
核電蒸汽發生器研發創新團隊
創新為核、高效突破,打造全球最大蒸汽發生器
蒸汽發生器的知識產權壁壘像一把無形的鎖,牢牢將中國擋在自主創新的大門之外。但在上海核工院的蒸汽發生器研發團隊眼中,沒有什么封鎖是不能突破的。正如團隊帶頭人矯明所說:“只有通過自主創新打破這道技術壁壘,才能真正讓中國核電挺起脊梁。”從立項的第一天起,研發團隊就立志闖入超大蒸汽發生器攻關無人區。歷經13年,自主研發的SND-146/17型蒸汽發生器終于面世,這是全球最大功率的蒸汽發生器,也是中國核電裝備史上的里程碑。憑借卓越的技術性能,SND-146/17型蒸汽發生器不僅入選第三批能源領域首臺( 套 )重大技術裝備,還徹底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這不僅是一項技術成就,更是一種宣告。”矯明自豪地說,“它告訴世界,中國不僅能追趕,更能超越。”將大國重器從一紙方案到實物落地,蒸汽發生器研發團隊站在中國核電設備的甲板上,把技術封鎖的驚濤甩在了身后,用汗水和艱辛創造了屬于中國的奇跡。
國和一號SND-146/17蒸汽發生器
破除封鎖、勇立潮頭,無畏酷暑攻堅國產化干燥器
“干燥器被稱為蒸汽發生器之‘芯’,直接關系到輸出蒸汽的質量,一旦掌握了干燥器的設計技術,離國產化蒸汽發生器就又近了一步。”上海市勞模林紹萱堅定地對團隊年輕人說。然而,這條路談何容易?
2009年盛夏,團隊成員準備啟動熱態試驗,這場試驗將直接決定團隊多年研發的成敗。鋼結構試驗廠房熱浪滾滾,幾個年輕人攥著記錄本的手指關節發白:“老師,這么熱的天,這種條件下我們能做好嗎?”林紹萱抹了抹額頭的汗:“當年秦山一期,比這更難的條件下我們都挺過來了,”他的目光堅定而從容,“數據不會騙人,汗水更不會。”說完便戴上安全帽,挽起袖子,向試驗臺架走去。一旁摞著的毛巾早已結出細碎鹽晶,記錄紙被汗水洇成深淺不一的墨團。每次試驗結束,團隊成員都會圍在一起,手指在數據曲線圖上摩挲出沙沙聲。林紹萱語重心長地說:“每一串數據,都是你們用汗水換來的。記住,它們將見證國產干燥器的誕生。”
團隊針對單鉤、雙鉤、大雙鉤三種形式波形板分別進行了數十次嚴苛的熱態汽水分離試驗,終于找到了最佳的技術方案。當最后一組試驗數據完成時,所有人都沸騰了。每一行試驗數據,都記載著團隊的不懈努力;每一聲設備轟鳴,都見證著攻關的關鍵瞬間。烈日下,他們用堅定的步伐邁過了技術封鎖的門檻,用智慧與堅韌鑄就了干燥器國產化的里程碑。
汽水分離試驗平臺
使命擔當、領航掌舵,開辟關鍵材料國產化技術新航線
制造廠的生產經理感慨道:“傳熱管要求這么高,批量化生產時做到性能均勻一致太難了!”空氣瞬間凝固,團隊技術專家周全平靜開口:“沒有難度就不會全球只有三個國家能做了,每臺1萬余根的傳熱管都是蒸汽發生器的血管,每一根傳熱管的性能都關乎核電安全性和經濟性,任何指標都容不得半點偏差。”自從2007年接下690合金傳熱管國產化重任,攻關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這個被稱為蒸汽發生器“主動脈”的關鍵部件,一直飽受國外壟斷之痛。特別是在“國和一號”項目中,一臺蒸汽發生器的傳熱管就需要12606根,首尾相接能繞上海兩圈。
進口帶來的高昂成本,成為了制約蒸汽發生器經濟性的大敵。然而,690合金傳熱管的制造工藝極其復雜,只有設計、制造、工藝三方緊密配合,才能啃下690合金傳熱管國產化這塊“硬骨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周全和他的設計團隊親自進駐制造廠,與生產一線員工同吃同住,白天迭代工藝,晚上討論方案,最終形成了三代核電第一份690合金傳熱管國產化制造方案。
歷經6年的技術攻關與工藝迭代,2013年3月,經過全面性能評估和分析,690合金傳熱管的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標志著該技術的國產化,打破了國外廠商對其技術的長期壟斷,為我國核電設備的經濟性和獨立性奠定了基礎。周全站在工廠的車間里,望著最后一批成型的U形管,感慨萬分。上海核工院蒸汽發生器團隊以領航者的擔當,凝視著中國核電主設備關鍵部件國產化的方向,在核電技術這片海洋上開辟了一條創新與突破交織的航線。
高性能690合金傳熱管
拓荒筑基、首創不凡,擎啟蒸汽發生器試驗新高地
望著除了空置廠房外一無所有的臨港試驗基地,團隊成員曾一度懷疑——這里真的能建起全球最大蒸汽參數汽水分離熱態性能試驗臺架嗎?臺架建設不僅涉及廠房、系統、設備、儀控等關鍵組成部分,還需要協調多學科、多環節,堪稱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在臺架建設過程中,團隊不僅要克服自然條件的嚴苛,還要面對諸多技術難題。為滿足高參數、高精度的試驗要求,團隊采用了蒸汽壓縮循環和分離流量在線計量的創新方案。然而,這些技術方案對制造和施工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稍有偏差就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無法運行。
團隊成員扎根建設現場,幾乎每天都在一線奔波,從零開始,設計每一條管線、采購每一個設備、搭建每一套系統。臺架調試期間,試驗廠房徹夜燈火通明,設備轟鳴聲與團隊成員緊湊的腳步交織在一起,直到最后一組數據成功采集,團隊成員們才放下心中的石頭。當他們走出試驗基地時,發現天已經微微亮。這樣的日子在團隊中早已成為常態,他們深知試驗臺架的建設不僅是技術上的開拓,更是一場意志的較量。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斗,全球最大蒸汽參數的汽水分離熱態性能試驗臺架拔地而起。曾經荒涼的土地,成了核電領域開疆拓土的歷史見證,一群執著的科研工作者用燃燒的青春,點亮了核電強國的夢想。
設計團隊進駐試驗現場
創新永不停歇,使命重若千鈞。時代賦予的責任從未如此重大,在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上海核工院蒸汽發生器自主研發創新團隊在這條充滿挑戰與不確定的路上同心聚力、奮力前行。從撕開技術封鎖的鐵幕到鑄就自主創新的盾牌,他們不畏艱難,追求卓越,力求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這支肩負國家使命的攻堅鐵軍,將始終以鋼鐵意志突破技術壁壘,以協同攻堅凝聚創新偉力,揚起核能發展創造價值的新風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本文由上海核工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