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過熱電聯產和電氫聯供有效發揮調節支撐作用。
2023年12月,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廠在完成168小時連續運行考驗后,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高溫氣冷堆可產生700~950℃高溫,因此可應用于發電、供熱和制氫等場景,并可實現熱電聯供或電氫聯供。通過熱電聯供或電氫聯供,可實現在電與熱或氫之間進行出力調節,從而達到調峰的目的。
目前,沿海地區石化行業清潔低碳用熱需求越來越迫切,核電正加大核能供熱系統的建設或改造。核能供熱主要是從二回路抽取蒸汽作為熱源,經過多級換熱,然后經工業用汽管道將熱傳輸給石化產業基地。核能供熱實現了在反應堆熱功率與發電功率+供熱功率之間的運行控制,具有一定的在發電與供熱之間調節轉換的能力。
與供熱相比,由于氫氣易于存儲,采用電氫聯供能夠實現在發電與制氫之間更為靈活的調節,對調峰響應能力更強,因此將是更為有效的調節方式。目前,高溫氣冷堆制氫技術,如“核能+熱化學循環”“核能+高溫固體氧化物電解水”等尚處于實驗室研發或驗證階段,預計2030年以后能夠實現產業化應用,核能的調峰能力隨之會有躍升式提升。
2.采用配套儲能方式有效發揮調峰支撐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于2021年11月發布了《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實施方案》,要求存量煤電機組進行靈活性改造。現有煤電機組受限于鍋爐調峰深度有限等問題,如果進行頻繁和大幅度調節,一方面會影響項目合理收益,另一方面會降低煤電機組使用壽命。為提高可實施性,各能源央企紛紛試水熔鹽儲熱技術來進行煤電靈活性改造。與煤電機組類似,核電機組若想具備靈活性調節能力,也可探索與熔鹽儲熱技術的結合。熔鹽儲熱技術通過在鍋爐或反應堆與汽輪機之間嵌入大容量高溫熔鹽儲熱系統,調節進入汽輪機的蒸汽量,增強煤電和核電調峰能力,甚至實現深度調峰。儲熱技術不僅可以增強調峰能力,還可作為供熱轉換裝置,使核電廠具備供熱能力。但熔鹽儲熱主要應用于高溫領域,如快中子反應堆、釷基熔鹽堆和高溫氣冷堆等蒸汽輸出溫度在500 ℃以上的堆型,對于中低溫的 壓水堆,則可結合其他機械儲能或電化學儲能,增強調峰能力。
核電廠采用儲能技術,增加了系統成本,需要具體分析需求,在具備較強必要性時采用。同時,國家應制定核電調峰補償政策,以保障核電的合理收益和開展儲能調峰的積極性。
(以上內容摘自《中國核能行業智庫叢書》第七卷。作者:郭天超、孔祥飛、李言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