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公布2023年度中央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重點任務考核結果,中國廣核集團獲評A級,位列中央企業第16名。18項考核指標中,中廣核10項指標位于前25%,3項指標在中央企業中排名第一。
中央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以來,中廣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重要論述,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研究制定中廣核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方案,與“十四五”規劃、戰新產業發展緊密聯系、有機結合。
近一年來,中廣核從功能性改革和制度性改革雙向發力,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狠抓改革落實,在戰新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為集團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謀劃戰新產業發展
▲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華龍一號”示范工程
在頂層設計強化上,中廣核聚焦服務國家戰略,一體謀劃、一體部署“十四五”規劃中期調整和戰新產業發展,增強改革乘數效應?!笆奈濉币巹澾m應發展最新形勢,明確各產業的目標指標、創新布局和實施路徑。戰新產業發展方案聚焦提升核心競爭力,實施核能領先、核燃料安全保障、新能源倍增、數字化躍升、核技術突破、環保強基和未來啟航等七大發展計劃。
在產業結構布局優化上,中廣核聚焦主責主業、實體實業,大力推進產業布局結構優化,形成核能、核燃料、新能源、非動力核技術、數字化、科技型環保,以及產業金融“6+1”產業布局,全面實現“一業一企、一企一業”?!?+1”相關資產占比達到94%。
此外,中廣核出臺戰新產業頂格支持政策,按照“能給盡給、應給盡給”原則,從資源投入、產業培育、科技創新、資金支持、人才支撐、考核評價、工資保障、中長期激勵、責任豁免等方面,制定頂格支持政策,更好支持保障戰新產業高質量發展。
服務國家戰略,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廣核惠州1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
中廣核充分發揮自身在核電產業鏈的引領作用,帶動5400多家上下游企業參與“華龍一號”建設,產業鏈韌性不斷增強。牽頭成立核電設備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聯合核電企業以及產業鏈優勢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完成80余項自主化專項研發并實現成果應用。2023年,“華龍一號”西部首堆——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投產發電,入選央企十大超級工程。
近年來,中廣核積極探索“新能源+”創新融合發展,大力布局“光熱+”項目,以新能源儲熱解決新能源調節問題,開工建設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德令哈光熱儲一體化項目。積極探索“沙漠治理+光伏農業”,在新疆南疆建設千萬千瓦級大型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設“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惠州港口海風二期項目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運”。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裝機超過4500萬千瓦,規模效益穩居行業第一梯隊。
在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方面,中廣核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自主研發核電數字化儀控產品“和睦系統”,在23臺核電機組成功應用。自主開發全譜系風機控制器,L4000產品具備量產條件,L7000產品通過示范驗證。積極布局質子醫療系統、核電站運維耐輻照機器人等業務。設置白鷺氫科基金投資科創企業,完成1噸/天氫液化裝備研發。2023年,新增4家子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堅持創新驅動,推進高水平自立自強
▲正在建設中的中國南方原子能科學與技術創新中心
近年來,中廣核著力構建“一心兩圓”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四個面向”,以自身核心能力為中心,打造與高校、科研單位和產業鏈伙伴的創新生態圈,既揭榜做“答題者”,又張榜做“出題者”,吸引集聚外部優勢資源協同創新。
聚焦小型化、高密度、可移動、智能化創新方向,中廣核在未來核能領域開展前瞻性布局,部署實施四代反應堆、先進燃料、智能核電等一批戰略專項,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要突破,陸續轉入工程建設階段。
在科研保障機制上,強化考核導向,突出科技創新的內在價值和長期價值,實施研發費用視同利潤加回、創新成果加分獎勵等新政策。優化研發投入機制,出臺科研投入管理辦法。完成首批自主創新成果目錄認定,8項納入國家能源局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清單。狠抓科研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加大引才育才聚才力度,以重大科技工程為抓手,培養造就了一批戰略科技人才、骨干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團隊。
改革永遠在路上,中廣核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扎實推進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各項任務,切實增強集團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大力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加快建設以核能為特色的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