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板模塊后貼法、鋼筋套絲頭尺寸偏差在線檢測裝備、堆坑混凝土模塊施工工藝……中核華興三澳核電項目部在助力三澳核電項目建設中,多項施工技術及工藝在核電建造領域中創新應用,逐漸形成了從制造邁向創造,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勢頭。
依托三澳核電基地“大項目”建設,中核華興三澳核電項目部?聚焦未來賽道,抓好“微創小改”這把金鑰匙,不斷挖掘員工蘊藏的創新才能和創造激情,總結技術成果、提煉先進工藝、促進成果轉化,持續提升發展優勢、創新發展動能、優化發展環境,實現項目效用的最大化。
“智慧大腦”向高端“進階”
工人“掃臉”有序進場作業、揚塵噪音監測、塔吊防碰撞系統、智能攝像頭覆蓋工地……如今,在多個“華龍一號”項目建設現場,都能看到“智慧工地”應用場景。
走進智慧建造安防監控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LED大屏幕。屏幕上數十個小屏幕對應著現場重點管理區域,工人們忙碌的身影、飛舞的焊花、矗立的塔吊……一切盡收眼底。“從工人‘刷臉’實名認證進入作業區開始,智慧工地就啟動了對人的精準管理。”中核華興三澳核電項目部安全總監蒙旭介紹,值班人員可通過“智慧工地”平臺進行全天候安防監控,有效彌補傳統方法和技術在監管中的缺陷,實現對“人機料法環”的全方位實時監控,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控”。
“我們利用數字化映射真實施工、可視化構建數字施工,并且通過手機實現遠程操控,真正實現了‘一張屏管理’。”蒙旭說道。
為了確保一線工人們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下施工,項目部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創新技術手段構建了塔機安全監測系統+吊鉤可視化系統+駕駛室監控系統,形成了一個塔機的“黑匣子”,對運行狀態進行系統評估,并進行數據分析與預警,全面監測塔吊作業,保障施工安全。
此外,借助“智能化”提速建設,項目部通過BIM模型數據上傳平臺輸出二維碼用于數據共享和協作,實現施工現場可視化、虛擬化的協同管理,打通模型、數據與業務流程的信息壁壘,實現了施工現場信息的高效傳遞和實時共享。
智能機器人“玩轉”復雜工況
24小時施工不停歇,施工效率高質量好……在項目鋼筋馬鐙生產線上,一臺機器人的手臂如一名手巧的“裁縫”,能自動把多種工件高效精準焊接,全程無須人工操作。
“相比傳統工人施工,機器人一方面避免了人工焊接的不連續等弊端,確保了焊縫均勻規整,同時在環境穩定情況下,施工質量高且穩定,降低了人工作業強度。”總工程師鄧啟旭說。
除了鋼筋焊接機器人,在三澳核電建設現場,有多種類型的機器人已經得到大規模施工現場示范應用。站立式焊接機器人搭配數控切割機、平面高速鉆床等設備,形成預埋件自動化生產線,預埋件施工效率提高2倍,整套工藝生產線陸續推廣應用于“華龍一號”核電堆型埋件的生產。內墻打磨機器人、抹灰機器人也讓人大開眼界。在混凝土內墻施工中,打磨機器人可均勻高效打磨整幅墻面,規避登高隱患;同時配備大吸力吸塵裝置,高效吸塵,改善項目施工生產環境。
“有了機器人的幫忙,比人工作業更省時省力,極大降低了施工成本。”鄧啟旭表示,這些“智能工友”在施工中節能降耗和質量把控方面表現突出,有效成為項目部核心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進一步加快構建項目發展新格局、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解放雙手”靠“五小”增效
“女兒墻”測量工裝、精細化拖板定位、電動平板小車、鋁合金掛凳、組合式可調鋼牛腿、拉筋彎鉤快速檢查工具……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技術、很普通的制作工序,卻能為項目建設帶來降本增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解決一線生產難題而不斷創新。”項目總經理尹德庫介紹,加大工具工法、專利標準、技術課題等創新創效投入,正視施工現場每一塊“短板”,以“微創小改”破解施工中的棘手問題,疊加出本質上的蛻變,形成項目一線攻堅創效最扎實的戰斗力。
在鋼筋套筒安裝環節中,傳統的管鉗扳需要三位工人緊密配合,才可完成一個鋼筋套筒的安裝,消耗人工、材料且用時較長。由此,團隊創新應用鋼筋上絲電動扳手,巧妙利用便捷輕巧且獨特的鉗口設計的特點,在橫向或縱向的水平筋連接中,有效地避免了夾印現象;同時在保證穩定的工作性能上,扳手易損件采用價格低廉的鉗口,只需遵循規定的更換周期,即可保持持續高效的運轉。因此,即便兩名工人也可輕松完成鋼筋套筒的安裝,可謂事半功倍。
除了“鋼筋上絲電動扳手”之外,項目在建設中不斷對波紋管拉緊器應用、門洞鋁合金模板應用等技術進行優化。尹德庫最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層出不窮的創新成果,大多來源于平凡的項目員工,堅持在一線,才能發現更多創新點。我們就是要把專業做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項目團隊將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把“創新文化”深深扎根在熱火朝天的施工一線,融入到血脈里。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三澳核電項目建設現場,各種“微創小改”屢見不鮮,施工過程中的棘手問題得以一一破解,“微創小改”成為項目一線攻堅創效最扎實的戰斗力。可以預見,當這些小改小革不斷讓科技創新“點石成金”,將會是三澳核電項目向匠心創新道路邁進的一條特色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