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云臺山上,黃色的遼吉側金盞花鋪滿山地,如同給層巒疊嶂的山巒戴上黃色的花環。
山下不遠處,田灣核電8號機組內人頭攢動,2000噸履帶式起重機組裝完畢,一場為核電站戴“頭帶”的計劃正在一步步實施。
近日,筆者走進田灣核電8號機組穹頂球帶吊裝現場,江蘇核電帶領各家單位在8號機組現場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聽這里的建設者講述給“田小八”帶“花環”的故事。
藍圖規劃逐漸變為現實
辛勤汗水和智慧結晶成就卓越工程
一座核電站、兩臺機組、上千個日日夜夜、近萬人的施工人員……這是對田灣核電7、8號機組的簡要概括,使這一工程從藍圖變為現實,有著無數人的艱辛付出。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每項設計、每個創新,我們都感覺到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驅使,要我們做得更好。”江蘇核電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毅說:“田灣核電7、8號機組工程意義重大,面對長三角地區對這個低碳項目的熱切期盼,我們感到使命光榮而責任如山。”
2022年2月25日17時19分,田灣核電8號機組核島反應堆廠房筏基底板開始澆筑第一罐混凝土,標志著8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
2023年4月29日10時45分,田灣核電8號機組反應堆廠房內部結構+8.00m樓板歷時32小時30分鐘,順利完成1700立方混凝土澆筑。
2024年2月28日,田灣核電8號機組兩根環吊主梁順利吊裝就位,標志著田灣核電8號機組環吊核島安裝及調試工作全面展開,為后續球帶吊裝及環吊可用等重要里程碑節點順利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戰高溫、斗嚴寒、耐寂寞……這是中核人在云臺山下、海州灣畔的工作常態。江蘇核電工程建設處土建科臨時負責人于楊今年除夕夜在朋友圈寫了這樣一句話“第一個餃子有裝備”,原來他吃到了包進去祝福的餃子。雖然大多數人都在舉家團圓,但是田灣核電8號機組的建設者們卻依舊奮戰在一線。
受到現有場地的限制,原有8號機組穹頂吊裝位置不能滿足吊裝條件。為了解決問題,江蘇核電工程建設處副處長張林濤,帶領中核工程、中核咨詢、中核二三、中核華興相關工程師,共同研究新的方案。
“2023年,8號機組穹頂吊裝方案最終確定,穹頂吊裝路徑需要通過四個廊道。”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總平面工程師孫澤龍回憶說,四個廊道情況比較復雜,在穹頂吊裝方案調整過程中,增加了中方設計的兩個廊道承載能力提高范圍。距離吊裝時間一天天逼近,重新設計、施工會影響整個工程進展。一場“廊道加固戰”在8號機組現場打響了。當時,機組建設者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廊道中有溢流井、吊裝孔、人孔三個孔洞。通過組織江蘇核電、相關設計院及承包商廣泛協商,經過多次力學計算,最終選擇了三種不同的加固方式。
滿足重件路搭建,還需要給2000噸履帶式起重機進場做準備。為此,江蘇核電工程建設處帶領整個施工團隊改變傳統核電站機組以滿堂架方式搭建龍門架的模式。通過優化龍門架施工空間,為后續的重件路搭建留下通道。孫澤龍說,我們將龍門架北側的腳手架搭建得比較狹窄,并對腳手架原有的方向進行了調整,提前完成相關工序,為大型吊車進場做好前期準備。
一切就緒。一臺2000噸、一臺1000噸的履帶式起重機順利進場。為了保障工程如期完成,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大件吊裝工程師高善峰組織團隊對原有的車輛組裝流程進行了優化。“原先,吊機的機頭和主臂吊裝需要分別進行組裝,如今多個小組同時進行組裝。”高善峰回憶說,通過這種方式,整個吊機安裝時間從35天,調整到28天。
與此同時,為了保障吊機安裝順利,田灣建設團隊還預備了相關零部件。一臺2000噸履帶式起重機需要120車平板車的部件才能組裝完成,缺一個部件就要耽誤整個安裝過程。高善峰所在的大件吊裝團隊根據以往的經驗,提前預備了充足的機械、電氣系統等零部件,確保所有吊裝順利開展,為后期做穹頂吊裝留下空間。
微末細節決定事業成敗
精雕細琢方能戴穩球帶
編花環需要心靈手巧,為“田小八”戴球帶更加需要精雕細琢。
田灣核電8號機組球帶起吊重量473.03噸,重量比田灣核電3、4號機組整體穹頂都重。為了成功吊裝整個穹頂,田灣核電8號機組采用了兩次吊裝模式。中核華興田灣核電項目部項目副經理裴習平說,本次吊裝汲取了7號機組吊裝經驗,通過兩次吊裝的方式,實現穹頂吊裝。這既保障了在建機組安全,也順利完成了吊裝任務。
方案選擇完畢,在執行中確定需要更加精細地準備。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鋼結構工程師司紅雷介紹,通過在原有72處支墩的基礎上,增加72處螺旋支撐的方式,減少設備、附屬構件等安裝重量對球帶下口產生的變形,確保后續穹頂吊裝后的安裝就位精度。
要想嚴絲合縫,高空對接是難題。整個穹頂安裝需要兩次高空對接,即球帶和鋼襯里對接以及球帶和球冠對接。在球帶和鋼襯里對接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周長偏差。中核華興田灣核電項目部項目副經理裴習平介紹,為此工程人員要按照每個點15度的要求測量球冠和鋼襯里下口半徑。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樣的測量工作要遠遠大于預定測量點。36張鋼襯里壁板要一點點調整,確保和球帶精準對接。
“雖然我們會留下特定的伸縮縫,但是難度依舊很大,因為最終每個伸縮縫角度位置偏差不能大于1厘米”中核華興田灣核電項目部總經理助理沈振表示。
圍繞防變形,整個團隊需要做的還有很多。例如在這次球帶錨固件安裝中,改變了壁板和背部支撐一起切除的安裝模式,保留了壁板背面工字鋼,保障錨固件設備安裝期間整個約束力不間斷,減少安裝變形。為了提高吊裝完成摘鉤的安全性,在吊耳上方球帶壁板余量范圍內焊接圓形鋼管,確保摘鉤時溜繩與壁板上口接觸部位改為圓滑過渡,避免上口對溜繩割傷或者損傷,影響球帶或內部設備安全。
質量評估源于質量的創造,源于質量的檢查。為保障8號機組安全殼鋼襯里穹頂球帶吊裝順利完成,作為7、8號機組核電工程建安質量的把關者,中核咨詢監理人員將“質量的保證要懂得敬畏,敬畏規則,敬畏程序,敬畏細節,敬畏全局,敬畏文化,敬畏心靈”的理念貫穿于工作的始終,負責球帶施工質量安全控制的各專業監理工程師們都自信的說道:“放心吧,我們都做到了!”
創新驅動破難題
新技術帶來安全感
田灣核電8號機組的球帶加球冠有1000米管道、1242道焊縫、246套支架、44個貫穿件……這組看似“平平無奇”的數據背后,卻記載了工程的艱辛與不易。
解決專業難題,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不斷突破創新。
創新是為了解決問題。在8號機組球帶安裝前期準備中,他們引入了BIM建筑智能化技術,快速實現建筑工程數字化。中核二三連云港項目部創新精益部數字建造室負責人郭瀟介紹,他們按照1:1比例做了穹頂內安裝物項逆向建模,即將原先的二維圖紙轉為三維模型。這種三維模型可以幫助工程師及時發現工程中施工邏輯“打架”現象。利用BIM建筑智能化技術,我們可以開展碰撞檢測,根據不同施工單位施工進程,發現彼此“打架”的施工位置,通過優化設計的方式,避免施工邏輯混亂,耽誤施工進程。
更為神奇的是,該系統還可以指導施工人員優化施工工序。“簡單說,一個建設任務究竟哪個專業先開始,讓BIM建筑智能化技術給我們‘跑一下’就明白了。”郭瀟形象地說,這個系統就像一個指揮沙盤,可以指揮整個施工活動。
更加神奇的是它還可以將早前一條條規定的施工程序做成動畫給施工人員看,進行關鍵步驟的教學演示及施工前安全技術交底。
學習后的員工更加創新地開展工作。同田灣核電3、4號機組相比,7、8號機組穹頂地面組裝最高處達到13米,這就為高空作業帶來了挑戰。“穹頂中有安全噴淋、安全殼非能動導熱、蒸汽發生器非能動導熱三個系統。”中核二三連云港項目部管道隊副經理董強說,在高空完成這樣復雜物項安裝,不僅難度大,而且風險也高。
為此,該項目實施了管道模塊化施工。即在預制車間通過流水線作業,將圖紙中需要安裝的管道在地面進行擴大組裝,減少了高空現場作業的工作量。根據統計,1242道焊縫中有63%管道焊縫在預制車間進行了模塊化施工。簡單來說,原有100道焊口需要高空作業,目前僅有37道需要高空作業。保證質量的同時,整體施工效率提升了25%,做到了將“降本增效”貫穿到各個流程,走深走實。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江蘇核電積極落實中核集團和中國核電“整體·協同”年工作部署,牢固樹立“協同增強整體功能”基本理念,在各專業部門和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田灣核電8號機組穹頂球帶吊裝團隊正迎難而上、攻堅克難,錨定目標、躬身實干,高質量完成項目建設工作,用工程豐碑鑄就央企的責任形象,用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和人民的錚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