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徐鵬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報告還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作為從事反應堆工程和核電研究設計、建造和運行管理30多年的核科技工作者,我深感使命重大、責任在肩。
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工程)是我國最早從事核電研究設計的單位,從引進、消化吸收、自主設計再到自主品牌,公司逐步實現了我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研發設計的“四級跳”。“華龍一號”是研發設計團隊在30年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汲取世界先進核電理念,完成100余項科研課題,完成多項關鍵驗證試驗,最終形成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百千萬瓦級三代核電技術。目前,“華龍一號”海內外示范工程四臺機組運行良好,批量化建設項目正在按期推進。
作為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核電型號總體院,中核工程協同國內17家高校、科研機構,聯合58家國有企業與140余家民營企業,共同突破了411臺設備的國產化,共獲得700余件專利和120余項軟件著作權,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300多家企業,實現“華龍一號”產業鏈自主可控,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飛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確保能源安全。我們要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履行好支撐國家高水平自立自強、確保能源安全的使命擔當。
一是加快關鍵技術攻關,有力支撐國家戰略
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瞄準核化工、核電、核燃料三大領域,聚焦先進工藝技術、專用材料、核心軟件、分析測試儀器等創新鏈、產業鏈以及供應鏈中的“斷點”“卡點”和薄弱環節,重點圍繞型號研發,扎實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牢牢掌握科技發展主動權,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經濟主戰場。
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帶動全產業鏈轉型升級
我們要圍繞“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確保能源安全”,加快自主研發試驗,組織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運作,加快補齊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基礎工業和產業技術等短板,保障“華龍一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構建良好產業鏈生態圈,帶動國內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提升,促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發揮融通帶動作用,形成向其他產業的外溢效應,帶動高精度傳感器、數字化儀控等領域新技術研發。
三是加速核電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們要瞄準核電廠產品數字化和過程數字化兩大目標,建設少人值守、高度自動化的實體核電廠和過程數字化的虛擬核電廠,實現實體核電廠和虛擬核電廠數字孿生,推進“華龍一號”不斷升級。采用虛擬核電廠模擬核電廠設備制造、土建和安裝施工以及調試過程,在提高核電廠安全性的同時降低建造成本;采用虛擬核電廠預測核電廠后續運行、維修模式,提高核電廠的運行安全性和運行經濟性。推動形成全核電產業數字化集群,推進5G、北斗、云計算、邊緣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先進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加速核電領域核心工業軟件國產化進程,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產業互聯網平臺。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作為筑牢國家安全基石與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家隊和主力軍,中核工程將持續堅持科技創新這個戰略基點,聚焦核燃料處理、核能發電、燃料元件等核能關鍵技術領域,以數字化賦能產業升級,護航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