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核能作為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必然選擇,將為我國能源結構優化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核電及其相關產業即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作為一名核工業系統的“老兵”,鈾礦地質領軍人才、全國政協委員李子穎一直深耕自身專業領域,持續聚焦“核能基石是否穩固,核電糧倉是否充盈”這個關鍵問題,就國內天然鈾勘查、開發的現狀與未來,存在的“短板”及解決路徑等暢談了自己的見解。
“保障5大基地勘查、開發至關重要”
天然鈾是核工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天然鈾供應鏈安全事關核能發展和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核能基石,核電糧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近期密集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多地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不約而同表示將“有序加快核電發展”。另有分析報告曾預測,未來15年,我國核電用鈾需求增幅將明顯高于全球平均增幅。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國內開發、海外開發、國際貿易、戰略儲備相結合的“四位一體”天然鈾保障供應體系,為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在國內開發方面,實施鈾礦大基地戰略是國內天然鈾保障的基本策略。近20年來,國家已分別形成了5個鈾礦大基地。其中,內蒙古是最為重要的鈾礦勘查、開發地區,5大鈾礦基地有3個位于內蒙古。從“十四五”末開始,國內鈾資源保障將重點依靠內蒙古的鈾資源開發。李子穎表示:“預計在未來較長時間,國內天然鈾保障將重點依靠這5大基地。因此,確保5大基地的勘查、開發至關重要。”
但是在今后一段時期,中國更需要強化底線思維,提前謀劃,主動作為,牢牢掌控戰略資源控制的主動權、自主權,充分保障天然鈾的安全穩定供應。從資源稟賦、生產情況、貿易采購、戰略儲備等各方面情況來看,近中期我國天然鈾供應總體安全風險基本可控。但是從長期來看,2035年之后我國核電產業對鈾資源的消耗將維持在每十年消耗30多萬噸天然鈾的強度。屆時,中國核電產業對鈾資源的需求預計會有較大增長,必須未雨綢繆。
諸多“短板”制約鈾資源勘探儲備
雖然鈾資源具有極端重要性,但是我國在該領域仍存在顯而易見的“短板”。首先是國內鈾資源探明程度低。美、俄等核強國在上世紀就已基本完成對本國鈾資源的“摸清家底”工作,而我國雖然天然鈾資源潛力位居世界前列,但一直以來對鈾礦勘查投入力度不大,資源查明率僅25%左右。我國鈾礦勘查投入力度近些年雖有增加,但與發展的需要相比,仍然不夠,需進一步加大找礦力度。
其次是國內鈾礦大基地獲得采礦權難度大。我國北方地區鈾與煤、油氣等礦產共存富集,而礦業權大部分被煤和油氣行業占有,相當一部分鈾礦難以進一步勘查和開發,造成有資源靶區“無權找礦”,已探明資源礦床區卻“無權開礦”等情況存在。在環保等領域的準入條件上,部分地方政府針對鈾礦資源勘查、開發設置了比國家部委更高的門檻。這使得部分鈾礦大基地的勘查、開發活動受到了影響。
此外,未來獲取海外軸資源難度逐漸加大。目前全球鈾資源的大部分,尤其是一些中低成本的優質鈾資源大多被國外幾大鈾礦公司控制,其掌控的鈾資源量很大,產能占全球總產能的七成以上。同時,中亞地區一些富鈾國也加強了對本國鈾資源的控制,合作意愿明顯下降。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我國企業在海外鈾資源開發、投資并購活動、實物交割與運輸保障等方面也受到一些地緣政治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更加大了我國海外鈾資源開發和獲取的難度。
作為一名“老核地質人”李子穎也坦承,在國內一線地質勘查、開發實踐中,隨著勘查深度越來越大,找礦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雖然幾代核地質人足跡已遍布大江南北,但仍存在一些條件惡劣的“處女地”尚未涉足。此外,當前的找礦實踐亟需新的成礦理論指導,在勘查技術裝備上我們與國外同行相比也存在一些短板,需加強自主創新。
“創新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針對國內鈾資源勘查、開發存在的“短板”,李子穎今年在“兩會”上提交了關于加大鈾資源勘探力度和儲備的提案。具體而言,他建議要加大國內鈾礦勘查投入力度和統籌協調。要聚焦“找大礦、找富礦、找經濟可采礦”,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盡快摸清我國鈾資源家底。國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上也要加大,提高國內天然鈾產能項目資本金比例,免征或者減征國內開發資源稅。出臺政策明確鈾資源的優先勘查權和開采權。
同時,李子穎提出建立健全海外資源開發支撐體系。綜合運用財政、貨幣、外匯政策,建立健全國家主導、企業參與的海外鈾資源風險勘查專項資金管理體系,支持我國企業海外自主找礦,鼓勵企業在海外并購優質鈾資源項目。在機制上進行創新,鼓勵和扶持央企和有實力的民營資本按國際規則與外企合作開發鈾資源。在推進運輸通道建設方面,要著力保障海上運輸和陸路運輸安全,提升海外鈾資源獲取能力。
在天然鈾儲備方面,李子穎建議構建天然鈾“產品、產能、礦產地”儲備各有側重、共同發力的天然鈾儲備體系,提升國內鈾資源的應急保障能力。以實物產品儲備為基礎保障,推進多渠道采購實物產品儲備,統籌配比產能產品和貿易產品、國內產品與海外產品,建立靈活高效的收儲、輪換、動用機制。
在采訪過程中,李子穎還多次強調“創新”的重要性。他認為:“中國核工業建立60多年來,幾代核工業地質人承前啟后,累計勘查出三百多個鈾礦床,為核工業尤其是‘兩彈一艇’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本世紀來,核地質隊伍改革后,找礦人力雖大幅減少,但仍然取得了不亞于前幾十年的成果,主要依靠的就是科技創新。這里說的創新不但包括成礦理論的創新,還包括技術上的創新以及工程上的創新。可以說,創新的意義怎么強調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