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巴基斯坦當地時間5月20日01時15分,中核華興承建的“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2號(K2)機組正式進入商業運行。這標志著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走出去”第一站順利建成。也是中巴建交70周年在核能合作領域的累累碩果。
然而,對于長年奮戰在高溫酷暑、完全封閉環境中的“華龍”建設者來說,為了打造好這張“國家名片”,是如何做到“吹盡狂沙始淘金”的呢?來看《中國核能》“走出國門的‘華龍’”欄目中卡拉奇建造者鮮為人知的事跡,體會他們妙趣橫生的生活。
2020年10月,“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現場熱火朝天,建設者正全力以赴為K2機組裝料節點奔波忙碌。此時,中國中原總包單位向中核五公司K2、K3項目部發出支援“陜西建安集團公司安裝范圍內核廢物廠房壓實打包生產線調試任務”的緊急指令。壓實打包生產線功能可用是K2機組裝料的先決條件。項目部“90后”電儀隊隊長朱東臨危受命,帶領3人突擊小隊開始了核廢物廠房壓實打包生產線的調試工作。
支援,應戰
正常來說,壓實打包裝置是整套出產設備,設備運往現場后,廠家應派代表到場進行安裝、調試等指導工作,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外廠家代表未能進行現場指導,經多次溝通也未能提供其他形式的技術指導。現場各家單位的技術、人力等條件有限,都不敢嘗試。總包單位中國中原發出緊急支援指令,要求五公司進行技術攻關,并在K2機組裝料前完成壓實打包裝置的調試任務。接到支援指令后,K2、K3項目部負責人高度重視,指派電儀隊隊長朱東親自帶隊。接到此項任務的朱東,面對前所未有的難關。他斬釘截鐵地說:“應戰!”
分享區域 串聯組合
生產線調試無任何經驗可參考,其首要任務便是熟悉圖紙和設備。面對一摞厚厚的全英文圖紙,朱東召集了突擊隊成員,要求大家抓緊時間熟悉自己手中的圖紙和對應設備。第二天,在核廢物廠房交流分享自己研究的區域,串聯組合,讓組內成員盡快熟悉此項調試工作。
在研究圖紙時,朱東和他的團隊發現很多專業性英文單詞不常見、不認識,但現場互聯網網絡又差,也無法使用手機翻譯,只能去到距離廠房1.2千米左右的集裝箱電腦上翻譯。卡拉奇的十月,環境溫度高達40度。突擊隊在烈日下往返于核廢物廠房和集裝箱之間,又辛苦又費時。見狀,朱東馬上調整策略,讓隊員留在原地,遇到不懂的單詞他幫忙翻譯。實在翻譯不了的單詞,記錄滿一張紙后,朱東自己去集裝箱翻譯后再返回核廢物廠房。就這樣,在核廢物廠房和集裝箱之間總是會看到一個來去匆匆的身影。甚至為了節省上廁所的時間,他都很少喝水,卻照常頂著灼熱的太陽奔波,身上如同蒸桑拿浴一般,汗流浹背。
當其他成員陸續完成了任務,朱東因為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翻譯上,自己的任務尚未完成。其他隊員提出跟他一起完成,但為了讓大家有充足的休息時間,他故作輕松地說:“我現場熟悉好了,回辦公室一會就完成了,你們趕緊回去休息吧。”后來大家才得知,那天他研究圖紙、完成調試任務后,已是凌晨1點多鐘。
42天鏖戰,完成指令任務
壓實打包裝置共有26個單元,需要進行單體調試和聯合調試。“我們缺少圖紙和技術指導,就像很多個多功能寶盒串聯在一起,程序復雜,卻沒有開機密碼!”朱東這樣形容這項調試工作。沒有開機密碼怎么辦?一個一個試、反反復復試,從現有文件中反推,先選擇簡單的單元進行嘗試,一點一點融入和推進。
圖紙不全、缺少技術指導,壓實打包裝置的調試工作經常遇到“碰壁環節”。界面又顯示故障,預壓站無法自動切換。突擊隊不斷研究、討論、嘗試,卻始終達不到理想效果。隨著一次次的失敗,突擊隊的士氣逐漸低了下來。“大家不要氣餒,多發散思維,不要揪著一種想法不放,不要陷入死胡同。要結合圖紙和之前的研究,大膽猜測設計者的思路,然后把我們的思路往上靠。”在朱東的鼓舞下,大家開始了 “頭腦風暴”式的研究。朱東也開啟思考——操作循環模式,他的周身好像被設置了“結界”,偶爾跟他說話時,卻反應“遲鈍”,時常保持一種姿勢一個下午都沒有變化。突然,有一天,他激動地拍手:“成功了!”果然,界面正確了,預壓站實現自動模式,運行正常。
在這場困難重重的任務中,朱東就這樣帶領著突擊隊不斷探索、嘗試和研究,13天完成了26個單元的獨單體調試。他們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毅力,經過42天奮戰后,圓滿地完成了指令任務。
有人問,是什么法寶幫助他們戰無不勝的?朱東坦言:“辦法總比困難多,做就對了!”
從巴基斯坦恰希瑪C3、C4機組再到卡拉奇K2、K3機組,8年的海外核電建造生涯里,朱東憑借精湛的專業技術、吃苦耐勞的工作態度、堅持不懈的工作理念,闖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他把責任扛在肩上,把擔當記在心里,展現了核五鐵軍不畏艱難、迎難而上、奮勇前進的精神。
(作者:中核五公司 薛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