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1月30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這標志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華龍一號”采用我國和國際上使用經驗最豐富、安全紀錄最好的壓水堆堆型,其研發是在繼承我國30年核電技術發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形成“華龍一號”這一值得中國人自豪和驕傲的重大成果。
《中國核能》推出專題報道,展現“華龍一號”的研發和建設者們數年執著堅守,把責任扛在肩上,攻堅克難,嘔心瀝血,潛心鉆研,終于打造出閃耀著中國人智慧的“大國重器”和“國家名片”的精彩故事。
黨員先鋒隊在執行機組建設任務,示范工程現場黨旗飄揚
2021年1月30日,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標志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對中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加快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推進國家重大工程、建好“華龍一號”的根本保證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中核集團黨組帶領全體華龍建設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打造國之重器、發展民族核電的責任感,充分發揮黨建在“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建設的引領和保障作用,堅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集黨建合力推進“華龍一號”工程高質量建設。
構建華龍黨建聯建工作模式,齊心聚力,協同推進示范工程項目建設。“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現場參建單位多、人員組成復雜,建設人員約1.1萬人,隸屬于不同的公司,接受不同的文化,自身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各參建單位短期目標和利益訴求也存在差異。種種原因的疊加積累,給示范工程建設帶來人員壓力、施工效率、安全風險和人員流動等不同程度的影響。為堅持把黨建融入到中心工作中,破解“兩張皮”難題,為示范工程順利推進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在中核集團黨組的推動下,成立“華龍一號”黨建工作聯合委員會,示范工程主責單位福清核電主要負責同志任主任,其他單位各派出一名分管工作的黨員班子成員任委員,構建了包括設計方、建造方、監理方和政府監管方在內的黨建聯建架構。“手指攥成拳”,創新新形勢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新方法,建立國家重大工程黨建聯建工作新模式,以“融入項目抓黨建,抓好黨建促項目”的工作思路,聚焦項目安全質量、聚焦項目重大節點推進、聚焦項目團隊建設、聚焦項目品牌建設,圍繞“異”中求“同”,將工程建設中原本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合理解決項目建設中的重點問題,形成跨產業鏈、跨行業、跨單位的“區域統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工作體系,將工程現場781個班組、858名黨員、上萬名建設者緊緊擰成一股繩,全力奮戰在工程建設第一線,有效確保了示范工程安全高質量推進。
促進黨組織“兩個作用”發揮,先鋒引領,聯系群眾“點線面”重點突擊。“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現場以黨建聯建為依托,大力開展“委員進支部,黨員進班組”活動,在重點作業“面”上設置“示范區”,在項目主干“線”上組織“先鋒隊”,傳達落實上級部署,開展技術攻關,協調解決現場實際困難,著力解決員工關切等一系列難題。現場黨組織積極引導現場黨員與職工聯手開展技術創新,切實發揮科技創新的“助推器”和“催化劑”作用,發明了我國首個常規島內的工作平臺、舉臂式升降機等。工程調試領域黨員著力攻克“卡脖子”核心技術,首次實現“三新”設備發變組保護光電轉換接口柜自主檢修,首次實現核電領域內汽輔泵調節機構部件自主改進優化,首次形成國內汽輔泵檢修領域的標準化產品。示范工程現場作業班組黨員聯系進駐覆蓋率100%,建立“崗區隊”170多個,解決現場群眾困難問題1450項,推動解決工程技術問題54項。黨建聯建工作模式充分發揮了黨組織在示范工程重大節點攻堅、重大問題處置上的引領作用,有效激勵全體華龍建設者凝心聚力、奮勇拼搏,完成國家賦予的崇高使命和光榮任務。
主控室里運行操縱員執行機組操作任務
建好“華龍一號”,是核工業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堅強民族意志的集中體現
“華龍一號”是中國完全自主三代核電技術,是華龍建設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傳統和核工業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核工業人開辟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鑄就國之重器的實踐壯舉,是中國核工業自主創新、砥礪奮斗,創造核電事業發展的光輝成果。
扎根中國優良傳統、核工業優秀基因,以新時代核工業優秀文化孕育國之重器。66年前,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做出了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行各業大力協同和全國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老一輩核工業人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自力更生、攻堅克難,以讓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堅強意志,以“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真誠奉獻,成功掌握了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等國之重器的關鍵核心技術,挺起了民族脊梁。在核工業的兩次創業進程中,匯聚了大批優秀人才。以華龍建設者為代表的核工業人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既構建了中國核科技產業鏈布局,讓中國核科技產業快速發展,又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擁有完整核科技工業體系的國家,推動中國核電技術再度突破,掌握核能利用自主三代核電關鍵核心技術,鑄就“華龍一號”國之重器,讓中國核電站處在世界核電技術先進前列。
傳承民族堅強意志、勇擔強國之重任,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擔當擦亮“國家名片”。從“兩彈一艇”到被譽為“國之光榮”的秦山核電,再到新時代“華龍一號”之靚麗“國家名片”,核工業人堅守以身許黨報國的家國情懷和自主創新韌勁,為建設先進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推動我國從核大國向核強國跨越而不懈奮斗。歷經近40載跌宕沉浮,中國核電產業從無到有,在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運營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15年5月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開啟了我國核工業第三個30年發展的序幕,中國核電“自主化”邁進新的時代。從開工建設到建成投產,“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各項工程節點穩步推進,安全質量可控。十年有余的研發進程、五載之多的建造歷程,不負光輝使命,為新時代中國核電“華龍一號”“國家名片”發展開啟燎原新征程。2020年10月16日,“華龍一號”在福建漳州開工建設,是中核集團建設的第五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標志著自主三代核電批量化建設正式開啟,堅定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核電技術的信心,有力支撐“華龍一號”走向世界。
首爐燃料到廠,技術員對燃料組件進行檢查
建好“華龍一號”,是中國核電自主創新發展的歷史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中國核工業人60多年的堅守堅持自主研發、成果創新和經驗反饋,創造出的世界最安全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將“自主”這顆“中國芯”牢牢把握在手中,讓中國核電事業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
創新突破關鍵技術關鍵工藝,打造國家裝備制造核心能力,統籌推進設備國產化。“華龍一號”全球首堆設備供貨廠家分布在全國各地,涉及5300多家,共計7萬多臺套,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5%以上,實現了411臺套關鍵設備的自主研發。其中,自主研發的CF3型先進核燃料組件,自主制造的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先進堆芯測量系統、數字化儀控系統等關鍵設備,都源于核工業人的自主創新與實踐奮斗。從主管道鍛造到主泵制造、從自主化燃料組件研制到關鍵設備設計與試驗驗證、從數字化儀控系統研發到能動非能動專設安全系統的設計……關鍵技術被中國核電工程師所逐一攻破和掌握,并形成了設計、建造、材料、焊接等系列技術規范。從頂層方案、總體設計到初步設計,研發設計人員歷經十幾度春秋冬夏,跨越了無數障礙,解決了無數難題,進一步證實了中國智慧力量和中國創造能力。
創新構建機組建設與運行管理機制,攻堅克難解決現場難題,推進機組安全高質量建設。隨著“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開工建設,工程建設的困難也更加凸顯,新設計、新工藝、新廠家,繁重巨大的工程任務,錯綜復雜的信息交換,龐大的工程計算體量,眾多的建設單位和人員接口,無一不考驗著工程建設團隊,對工程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清核電作為“華龍一號”示范工程業主單位,采用“業主負責下的總承包”模式,聯合現場眾多參建單位,創新管理機制,實施沙盤推演、多級協調機制、安全網格化管理,建立一套與營運“華龍一號”核電廠相適應的、國際先進的建設運行管理體系,形成了17個領域、110項子產品,編制發布“華龍一號”運行規程共11類4885份,包含英文版標準化管理手冊等一系列管理創新成果。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了順利推進全球首堆裝料工作,福清核電牽頭成立裝料推進專項組,統籌設計、采購、建安、調試、生產等相關方,6家單位領導、14個部門集中辦公,實行24小時不間斷值班制。現場成立攻堅團隊,克服人力資源緊缺、系統移交條件不足、技術壁壘等困難,提前50天啟動冷態試驗,克服疫情影響按期完成熱態試驗,順利建成投產,是世界上唯一不拖期的首堆建設工程。
黨建工作聯合委員會主任徐利根(左)為“華龍一號”首堆三廢系統可用長風先鋒隊授旗
建好“華龍一號”,是華龍建設者使命擔當與真誠奉獻,積極踐行新時代核工業精神的實踐課題
在實現強核強國、復興民族核電的事業上,事不避難、勇于擔當的決心和義不逃責、創新奉獻的行動,支撐著每一位華龍建設者,向著一個又一個目標勇毅前行。2000多個日夜的堅守與付出,華龍建設者始終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實干強核,在探索三代核電的征程上踏出了一條自主發展的成功之路。
堅定理想信念,真誠奉獻,豐富新時代核工業精神,為核鑄強國夢貢獻智慧力量。偉大工程的誕生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在“華龍一號”龐然大物的背后,是心血和汗水的長期澆筑。“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的建設,從裝備制造到工程實施、從單系統試驗到全系統聯合試驗,一系列系統工程的實現,得益于中國核工業人的擔當與奉獻。“華龍一號”研發制造團隊一絲不茍搞研發,堅持不懈造工程,堅持高起點,瞄準最前沿,形成了覆蓋完整領域的知識產權體系和標準體系,并實現了新時期中國核電事業強大的創新力,不斷突破桎梏。這其中所表現出的使命擔當和樂于奉獻的高尚品質,是無數參建者忘我工作的真實寫照,是“華龍一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華龍建設者在新時代核工業精神引領下,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精神、發揚工匠精神,自主創新、精誠團結,全力推進“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建設,用汗水與激情鑄就強核夢。
充分利用首堆優勢資源,強化人才培養和經驗積累,為機組安全可靠運行保駕護航。依托“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不斷強化人才培養,扎實推進“華龍一號”項目人才管理和技術積累,為華龍批量化建設儲備人才、輸出經驗,在先進核電技術領域為我國鍛煉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核電工程管理、建設、運營人才隊伍,全力投入到“華龍一號”建造運維中,為我國核電走出國門、進入國際核電市場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用華龍建設者的擔當和奉獻,不斷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全球競爭力。目前,福清核電已建立華龍國際培訓中心、華龍國際培訓學院、院士工作站,成立5個技術技能工作室,1個“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專家庫,17個核心專業技術團隊,培養高級操縱員22人、操縱員59人,已對外輸出首批“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建設相關領域人才30余人。“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建設已形成700余件專利、120余項軟件著作權、1項國際核電標準,涵蓋機組前期、設計、設備、建設、調試等全生命周期,極大帶動國內核電裝備制造行業技術能力的提升,有力支撐批量化建設和推動中國核電“走出去”。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全體華龍建設者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以建黨一百周年為新的起點,永葆初心、牢記使命,強核報國、創新奉獻,鑄就“國之重器”,擦亮“國家名片”,建功新時代核工業,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砥礪奮進,再創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