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榮耀收官、“十四五”開局落子,中國經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碳達峰”“碳中和”帶來的發展模式將成為重要動能。而核能是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國家重大戰略實現的重要能源選擇。“當下步入新時代的核工業迎來了繼‘兩彈一艇’以來又一重要發展戰略機遇期,可以預見核工業將再創輝煌。”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紅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朱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圍繞新機遇、新挑戰,今年全國“兩會”,朱紀帶來了關于建立我國低濃鈾儲備體系、明確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住房維修資金劃轉政策的兩項提案。“我將盡己所能,做‘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倡導者、傳播者、踐行者,為新時代核工業發展做出貢獻。”朱紀堅定地說。
核電發展需要充足“糧食”儲備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愿景下,核能作為解決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調整能源結構的重要支柱的地位日益凸顯,其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發展以及能源供應安全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低濃鈾就是核電反應堆的“糧食”,是核電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物質基礎。為保障我國核電低濃鈾安全穩定供應,預防可能產生的供應風險,建立我國低濃鈾儲備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速了這一態勢。黨中央提出要大力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實行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相結合,實物儲備和產能儲備相結合,國家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相結合;要優化應急物資品種和儲備布局,合理確定儲備規模,全面加大投資建設力度。這對我國核工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朱紀說。
據了解,天然鈾通常需要經過純化、轉化、濃縮等加工環節轉化為低濃鈾后才能滿足多數核電使用需求。按照我國核電發展預期,到2025年我國核電在運裝機將達到7000萬千瓦,在建裝機將達到3000萬千瓦,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核電國家,屆時需要的低濃鈾將是目前國內產能的2倍。
“一般在商業應用上,鈾純化、轉化、鈾濃縮產能建設從設計到投產需要3到4年的時間,這就意味著如果低濃鈾供應中斷或不足,新建配套產能,形成濃縮產品需要5年以上的準備時間。”朱紀細數了低濃鈾儲備體系的建立對提升核燃料供應的重要意義,“按照國際慣例,國際多數核電國家均采取不同程度的低濃鈾儲備策略,預防供應鏈風險。”
為更好地保障我國核能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朱紀建議通過建立低濃鈾儲備體系,緩沖國際低濃鈾價格波動、貿易摩擦等因素帶來的影響,更好地應對可能產生的產品供應風險,增強我國鈾資源保障體系的靈活性、利用價值、可靠性。
打通“三供一業”分離移交人員安置路徑
長期以來,企業辦社會、包袱沉重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國有企業,成為制約其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因素。推進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領域的改革,是黨中央關心的重大民生工程。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一些配套改革推進的具體實施政策面臨落地“挑戰”。
按照國家政策,于2019年全面完成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任務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物業管理職能和相關的設備實施已移交接收單位,根據國家政策,自2019年起國有企業不再以任何方式為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承擔相關費用,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以成立業主委員會,聘請物業公司進行小區物業管理。但目前國有企業普遍遇到職工家屬區住房維修資金劃轉困難的問題。
“這是由‘三供一業’的物業管理分離移交衍生出來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職工家屬區住房維修資金不屬于‘三供一業’維修改造資金范疇,沒有相關政策支持其合理處置。”朱紀詳細闡述了資金劃轉困難的原因,“如不及時解決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住房維修資金劃轉問題,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的正常維護將缺少必要的資金保障,國有企業也無法徹底實現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
基于此問題,朱紀提出希望國家協調相關政府部門,出臺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房屋維修資金的移交政策或工作指導意見,以便國有企業順利劃轉維修資金,滿足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的正常維護需要。最終目的是要把剝離企業辦社會的工作做得更徹底。
“十四五”開局起步 落好創新這枚“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談到我國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面臨的形勢時,朱紀進行了深入剖析,“目前核安全態勢嚴峻,新時代核事業發展需求緊迫。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孕育了新的產業技術變革,推動了國有企業成為新一代技術創新主體。同時隨著國外技術封鎖加劇,實現核事業科研生產自主可控迫在眉睫。最重要的是,國家大力推動核能發展、高度重視重點領域科研開發,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迎來不可多得的機遇。”
面對新的形勢,如何準確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朱紀給出自己的觀點:“要把握新機遇,堅持系統觀念,做好頂層設計,狠抓落實,著力推進創新驅動,不斷強化創新主體意識,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并大力推進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構建完善的人才及激勵制度體系;優化完善科技創新考核;構建更加高效、和諧的科技創新生態,助推高質量發展。”
在被問到“十四五”期間,所在領域如何進一步增強科研實力,朱紀認為,要重點在主設備加工制造的研發升級,主產品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標準的升級,主產品生產線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研究,逐步推進高端分析儀器國產化工作等方面加大投入。
對于當前所在領域的發展,朱紀對利好和制約因素進行了對比分析。“從國家層面看,‘十四五’規劃的制定、核電重啟政策的穩步推進、國企三年改革實施方案的全力推行以及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活動的大力開展,為企業發展提供了遵循、指導,注入了強大動力;從所在企業層面看,近年來我們加快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優化完善了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了科技成果轉化,強化了‘首席專家’‘學術帶頭人’等頂尖人才作用發揮,加大了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了科技創新核心地位,加強了科技創新考核評價,這些對核能領域的發展積極向好。”朱紀在梳理了利好因素的同時也談到了制約因素,“從目前企業發展來看,高端人才尚有欠缺,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水平還不高,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緩慢等成為了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
針對制約核工業發展的因素,朱紀希望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發展項目,推進核電建設,進一步完善鈾濃縮工業體系,進一步明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方面給予支持。
采訪接近尾聲時,朱紀回顧了自己的從業經歷,朱紀說:“我一直身處核工業從事與燃料相關的工作。36年來,我深刻體會到我國核工業的發展雖有艱辛,但不平凡。我熱愛這個行業,能夠一直從事這項工作,干這項事業,我感到無上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