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鄧理峰,清華大學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聯合培養文學博士(傳播學),現為中山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公共傳播學系系主任。研究興趣包括風險治理與溝通、公共傳播。著有《聲音的競爭:解構企業公共關系影響新聞生產的機制》。此書曾獲中國新聞史學會頒發“新聞與傳播學會獎”(2016)。
報告摘要
突破公共決策的閉門模式,將公眾意見納入到爭議性科技項目的決策過程中,從而改造公共治理中自下而上的傳播通道,乃是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共十九大語)”等治理改革的重要內容。但是,被技術精英視為專業外行的普通民眾,如何參與天然具有知識壟斷特征的爭議科技議題之公共討論和治理過程?這仍舊是一個相關研究頗為缺乏的領域。
本文以福島事故后我國內陸核電爭議中反核異見群體的另類核電知識生產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新媒體民族志、文獻研究等為資料搜集方法,采用扎根理論反復比較和三角互證(triangulation)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國反核異見群體之常人知識生產的三個問題:1)反核另類知識的類型。反核異見群體是在哪些重要話題上(如核廢料、核電的經濟性、核電安全與監管、國內核電的技術突破等),生產出一整套與主流核電知識不同的另類知識,從而打破核電產業界對于核電知識的壟斷。2)反核另類知識的源流、傳播過程和互文性。反核另類知識是如何被生產,以及被社會認可、承認和接納的過程及其背后的驅動因素是什么?3)反核群體另類知識的社會影響。反核群體的另類核電知識如何塑造了公眾和決策者的核電認知和政策偏好?
我國內陸核電爭議中反核群體參與爭議議題之公共討論的主要策略是生產和傳播核電另類知識,并由此構建核電產業的正當性危機。由于反核另類知識體系呈現了不同的核電事實和政策主張,這也是反核群體常人知識生產背后的政治意義。本文的研究發現對于理解爭議性或沖突科技議題的公共參與和協商治理,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