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培訓的最后一天,課程依然是滿滿的。上午美國管理協會曾啟柚老師繼續進行戰略思維力培訓,下午由臺灣電力公司的陳孟仁和王瑯琛專家分別講授輻射防護與放化、核電廠老化管理。耳邊還是老師們生動風趣的經驗與學識之談,心中則是滿滿的感動、思考與繼續交流合作的強烈愿望!希望下面的分享能夠傳達出我們大家的共同心聲:
1. 詩歌一首
2018年大陸核電管理人員赴臺培訓記
我們來自祖國的地北天南,
我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祖先,
他的名字叫做軒轅。
為了核能的健康發展,
我們齊聚在美麗的寶島臺灣。
一周來我們朝夕相伴,
看到了布燦光耀出臺電的江山,
用真誠和勇敢,
付出那俊美的華年;
看到了榮宜對維修的奉獻,
一聲呼喊,
調動出員工的心甘情愿;
看到了勝朗的殷殷企盼,
廢料減源,
兩岸須相攜成全;
看到了源卿把復雜因素計算,
概率安全分析從此不再枯干,
高效地指導生產;
看到了卜斌全新的概念,
教練式領導不難,
溝通就是那把利劍;
看到了德福搖著公瑾的羽扇,
談笑之間,
光明便融化了黑暗;
看到了啟柚翻開戰略思維的章篇,
企業的推進不斷,
需要領導者的全局觀;
看到了孟仁善養浩然,
輻射劑量的控減,
一次側水化學是關鍵;
看到了瑯琛退而彌堅,
十載精研,
掌握了電廠老化的機理及應對方案。
五天真的太短,
各位導師還有知識沒傳,
二十七位學員,
也還想多學那么一點點,
但,
天下沒有不散的席宴,
此刻我們揮手再見,
帶著新學習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回到各自的崗前,
必如鈾核一樣鏈式裂變,
釋放出能量無限!
(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有限公司 于化合)
2. 核能知識學無止境
有幸聆聽到臺電林德福前輩暢談了他為了核電事業的發展所做出艱辛的努力,幾十年的核電運行管理經驗毫無保留的拿出來與我們分享,使我們受益匪淺。
林前輩從臺灣核能運行相關的法規、執照文件入手,強調了生產人員遵守技術規范的極端重要性。技術規范是運行人員的“圣經”,遵守技術規范的各項要求是核安全的基本要求。
核電站的運行管理涉及組織、人力、培訓與授權、預算等等很多方面,必須以實現反應堆的核安全為中心來配置有限的資源。組織內部相關的薪酬分配也要與承擔的核安全直接責任相匹配,實現責權利的高度統一。臺電在過去幾十年的生產運行、創新發展中摸索出的一整套的管理方法與實踐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才是核能事業發展的基石,也正是有了一套成熟的適合臺灣電力公司實際的生產管理體系才實現了核能人才隊伍的穩定,實現了核能事業的不斷的發展,即使在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中仍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與公眾的溝通,加強與監管部門的溝通,學員們都感受到前輩們的智慧。臺電在核電的發展中,在消除公眾疑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許多公眾溝通相關的經驗。做好與公眾的溝通是我們今后必須要面臨的課題,越早抓這件事越好,對核能事業的發展越有利。
(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 賈玉強)
3. 感想、回味與思考
臨行前就對核能行業協會和臺灣核能科技協進會舉辦的這次培訓交流充滿了期待,而這幾天的培訓也確實讓我感到受益匪淺,直呼過癮。核能科技協進會安排了最優秀、最專業的教員來完成這次授課,在傳授給我們豐富專業知識和臺灣核電建設管理經驗的同時,更多的是讓我們反思——如何共同努力把核電這個行業做好。回答這個問題非常難,技術方面精益求精無需諱言,但現在核電面臨的,更多的是受到政策、公眾意見等方面的影響和挑戰。主動應對外部環境挑戰并進行適應性的改變才是發展的硬道理。這要求我們不能固步自封,對內要想方設法降低成本,居安思危,加快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對外要逐步做到從“核電”到“核能”的轉變,加強同地方政府和公眾的溝通,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和要求,分析我們如何加強資源配置,滿足地方訴求,真正做到地企雙贏,才能更好地促進核電產業健康穩步發展。(國核示范電站有限責任公司 王君棟)
很慶幸能參加本次赴臺培訓團,短短五天的時間我見到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剛到桃園機場,接機的臺方前輩就讓我眼前一亮,謙遜、細致、嚴謹、一絲不茍……詞句已不足以完全形容我內心的感受。一路上道路不寬,景象卻極其熟悉,雖然是第一次到臺灣,我還是感覺“怎么像是回福清了”。道路兩側河邊的細小地帶全部是體育和休閑場所,寶島臺灣不大,但每一份資源都用到了極致。臺灣核電發展40余年,經歷了急速發展—穩定—衰微并邁入退役的全過程,面臨著技術、公眾、政策多維度方面問題處理,可以說在全范圍領域內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非常值得借鑒。五天的培訓安排緊湊,核電發展史、維修管理、運行管理、固廢處理、輻防與放化、老化管理……每一個學科都想更深入的了解。學到了很多,學到的怎么也嫌不夠。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后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了解。兩岸一家親,愿兩岸在雙方協會的堅實紐帶下,互通互助,提供更多、更安全、更清潔的核電能源。(成都海光核電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袁濤)
在臺灣核二廠展覽館參觀期間,導覽員自信、周到、專業地講述了臺電起源、發展歷程、核電分布現況以及核二廠系統、設備、運轉流程,配合生動形象的視頻簡介和模擬展示,讓我們印象深刻。尤其讓我感慨的是,在緊湊的講解中,導覽員特別花時間介紹了電力維修工作人員,親切地稱呼他們為“電力守護者”,講述守護者們在風雨中奔跑搶修,真心贊美和感激他們的奉獻,再次展現了臺灣民眾熱情、謙遜、感恩的秉性。(成都海光核電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李淑慶)
此次臺灣之行讓人印象深刻:組織安排細致周到,課程內容豐富精彩,教師團隊博學幽默,學員相處親切融洽。臺灣的核電發展早于大陸,面臨了其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充滿熱情的核電從業者通過其不懈努力,終于走出一條具有臺灣特色的核電發展之路;期間碰到很多的問題,也取得了諸多成果,值得大陸方面借鑒學習。因時間有限,此次培訓收獲良多但仍感意猶未盡,期待今后海峽兩岸核電從業人員更加親密的交流,也期待海峽兩岸同胞更加親密的交流。(中國核能電力有限公司 徐昶)
一下飛機,我就被寶島的清新海風包圍;一同包圍我的,還有核能科技協進會接待人員的熱情,讓我們賓至如歸。臺灣同行的專業嚴謹和熱情有禮,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5天的學習和生活,既短暫又漫長。說短暫,還來不及和臺灣同行作更深入的學習交流;說漫長,祖國寶島的藍天碧樹和臺灣同行的熱情有禮將長久地留在我心中。此次赴臺學習交流,大陸和臺灣相隔兩岸,卻本是一家。雖是首次到訪,卻又那么熟悉。這次出行,沒有離家思愁,反而給我一種家的溫馨。如果不是歸程的鐘聲響起,我已忘卻歸程的日期。(廣西防城港核電有限公司 杜海虎)
衷心希望兩岸核能的合作能夠更加緊密,并在不斷的交流中繼續學習彼此的優秀經驗,一起變得更好!(中國核能行業協會 趙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