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湯搏是我國核電安全的最佳“新聞發言人”,無論走到哪個場合,對于核電安全的話題,他必不厭其煩地解釋、強調、重申,犀利的觀點、鮮活的語言總能“俘虜”大批聽眾。第25屆核工程師大會上,湯搏在大會發言以及接受記者采訪中,又再度深入解讀了這一話題。
記者:在很多場合都聽過您闡述核安全這一話題,但核安全我們核能產業發展面對的一個永恒的主題,特別是福島核事故后,公眾對于核安全的質疑聲一直很難散去。日前,韓國也加入了“棄核”隊伍,那么,您如何看待我們這個產業當前發展的輿論環境?
湯搏:這段時間關于福島核事故影響的報道時有聽聞,這也引發了我的思考:我們核能工業目的所處在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呢?我認為:第一,全社會對核能工業存在著巨大的分歧的時代;第二對核能工業者存在著巨大的壓力,當然也包含著希望的時代;第三,我們的希望能夠不能夠變成現實?我想恐怕有賴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核能工業能不能實現變革。
首先,因為存在分歧,我認為,我們核能工業的發展,一定要與人文相結合。去年也有一家媒體曾經采訪我,他向我問了一個問題,他說怎么樣保證核電站的乏燃料幾萬年幾十萬年的安全。我反問他,我說你能預測人類三百年,五百年乃至一千年以后的命運嗎?他想了一會兒:“我沒法預測。”我說你看看多么不公平,你連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的人類命運都不能預測,你要求我預測幾萬年、幾十萬年以后的事情。他想了一會兒說,你說的也有道理,但是我們人類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對未來可能有危害的東西,又沒有辦法去解決吧?所以這給我一個啟示,我想核能工業,和其他的一些工業領域可能存在著一個差異,和人類的倫理觀、世界觀緊密的連接著。這個特征我們無法回避。當然,核能產業不是唯一有這個特殊屬性的,有些行業比如像器官移植也存在這個問題。這就是我要強調的產業發展一定要與人文相結合。
記者:核能是一個比較專業的領域,很難向公眾把核安全解釋得清清楚楚。我們的公眾溝通工作該如何加強?
湯搏:我認為還是要一個態度——開放。我經常參加一些核能界的一些學術研討會,我曾經跟我的朋友發過感慨,說我發現很多核能界的朋友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一個核能的圈子里,這個圈子實際上是比較封閉的,喜歡自說自話,不大去關心其他的人怎么來看待核能,他自己不斷地在為核能的正當性進行自正,我們這次大會的主題叫做清潔、綠色、可靠。但實際上,我們知道,目前在中國國內對核能的爭論比較大,也有人認為核能并不是一個清潔的能源,而是把它定義為低碳能源。什么是低碳能源,什么是清潔能源,這是一個學術界要來研究的事情。但我想強調,我們核能界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開放的態度,一定要了解其他行業對我們怎么看,我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此外,對于核安全,我的看法是:永遠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我們要持續地、不間斷地努力,我們永遠不要指望我們能找出一個靈丹妙藥,一勞永逸地解決核電的安全問題。環境是不斷變化的,人也是不斷變化的,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之上,所以我們人類必須不斷總結經驗,有所發明、有所創作、有所前進。我堅信,正是因為有不斷的挑戰,才能凸顯我們核能工作者存在的意義,當然這也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