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密集的工作日程表。
5月9日到10日,到上海參加中國品牌日活動的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王壽君利用間隙,馬不停蹄地調研了當地集團公司下屬單位核工業第八研究所以及中核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看望了核工業老前輩原公浦;11日,返回集團總部的王壽君會見了來訪的烏干達能源與礦產部部長艾琳·穆洛尼女士,簽署了《和平利用原子能合作諒解備忘錄》;緊接著,在中核集團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座談會上,他對集團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深入剖析,提出明確要求;當天,他又深入到基層黨小組會上,與中核集團人力資源部干部監督處黨小組的同志們共同探討如何創新思路創新辦法,加強新時代干部監督的話題……
時代的洪流推動著我國核事業的步伐一刻不停地奔涌向前:“華龍一號”的全球建設如火如荼;“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核集團與多個國家的對外合作向前推動;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改革、轉型、合并、重組……一輪又一輪的資源調配,重新構建著這家集團新的肌理。
然而,5月17日上午,在中核集團總部的一間會議室,這一切仿佛都靜止下來。為了保證聲音以及光源的純凈,房間的門、窗、燈都關閉起來,幾盞補光燈勾勒出清晰地明暗對比。唯有這般靜謐,我們才能傾聽歷史的回聲。
“這是我們核工業創建60年的紀念章,它在我心中特別重要,所以今天我也特意把它帶來了?!敝钢缸约荷钌餮b上醒目的一枚紀念章,王壽君向記者如此開篇。
“歷史告訴我們如何能更好地出發?!蓖鯄劬匾鈴淖约旱霓k公室帶來了三件物品。在他看來,第一批廠礦創建60年的風雨征程可以濃縮于它們當中:一枚核工業創建60年的紀念章,我國發現的第一塊鈾礦石復制品以及一張在哈薩克斯坦世博會上習近平主席推介“華龍一號”模型時的照片。
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談話。它通往60年前——一個事業的開端,“第一批廠礦是中國核工業發展的基石,我們找到了礦、提取出了鈾,才有了我國的核工業。我是‘核二代’,我親眼目睹了很多感人的創業故事,回首歷史,最不可磨滅的是核工業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始至終咬定自主創新的精神與情懷”;同時,它也通向這個事業的未來,“我始終堅信,對這種歷經百轉千回而不改的自主創新精神的傳承是引領新一代核工業人取得不斷突破的有效法寶?!?/p>
一枚紀念章
最不可磨滅的是自主創新精神
我國核工業第一批廠礦創建于1958年5月31日,到今年剛好走過了60個年頭。“我們的新中國成立之初,遍體鱗傷,當時,根據中央的部署成立了很多個機械部,我們中核集團的前身二機部就是其中之一。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部署。不僅如此,身負軍民結合屬性的核工業有著更為重要的使命。那時,研制核武器,發展原子能工業,對新成立的中國而言,是國家獨立、民族自強的重要支柱?!蓖鯄劬嬖V記者。
這個行業起步的艱辛歷程對今天的人們來說并不陌生。“在最近的一次座談會上,一個參與了第一批廠礦建設的老同志還回憶了他1958年在大新北工作時的一件小事。當時,中秋節單位發了月餅,在帳篷里,風沙大到都不能張嘴,于是蒙上被子才吃到了那口月餅。”他說,這個故事當時就讓他這個“核二代”濕了眼眶,可是,對很多沒有切身體會的人而言,這類故事雖不陌生,可情感卻已漸漸疏遠?!斑@些故事大家聽過很多,可有很多人卻覺得不那么親切。這樣的艱苦在這個時代的確已經不可復制,但這些艱苦歷練出的精神財富卻必須要傳承下來?!?/p>
第一批廠礦創建時期,蘇聯專家突然撤走,老一輩核工業人,咬緊牙關、自力更生,保障了“兩彈一艇”的成功研制;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完成使命,核工業人艱難探索,自主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電站;如今,我們掌握了世界先進三代核電技術,成功研發“華龍一號”自主品牌?!?0年,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核工業人一次次用實踐印證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核心技術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王壽君強調:“核技術是一項造福整個人類社會的技術,無論是作為戰略支撐、能源發展還是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工業、農業、醫學等多方面應用,只要人類存在,核事業就會存在。而這門技術,這個產業的推動,無論是此前的60年,還是此后百年,自主創新都至關重要。自主創新就必然要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艱苦奮斗精神,就要發揚百轉千折而不回的‘銅豌豆’精神。”
一塊鈾礦石
技術自信讓我們站上世界舞臺
“我的辦公室一直放著這塊我國發現的第一塊鈾礦石的復制品。我們掌握技術,能夠找到鈾礦,這是我國核工業建立的基礎。沒有勘查技術,找不到鈾,就沒有這個產業?!蓖鯄劬f。
而就在去年,在習近平主席與沙特國王的見證下,中核集團與沙特地調局簽訂鈾釷資源合作諒解備忘錄,實現了我國鈾礦勘查開發對外合作從單一的技術交流合作向勘查開發一站式服務的轉變。與此同時,中核集團與世界主要產鈾國、生產商、供應商建立了廣泛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海外勘查、開發、貿易等各方面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按照國際慣例,一般的找礦時間在6~7年,而沙特希望用兩年左右的時間找到礦。而我們通過前期的調研認為以我們的鈾礦找礦技術是可以達成這一要求的。他們最初也有疑慮,但到我們的科研院所考察后,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他們看到了我們的技術實力,從而確定了這一合作?!蓖鯄劬嬖V記者??吹接浾哌€有不解,他還開玩笑說:“在960萬平方公里上,我們找到的那些大型、超大型鈾礦可不是一寸寸‘量’出來的。”中核集團創建了中國特色的鈾成礦模式和鈾成礦理論,鈾礦找礦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罢莆蘸诵募夹g是我們產業發展最根本的底氣?!睂τ谶@一點,王壽君堅定不移。
“60年積淀形成了完整高效的組織體系、技術體系、能力體系,在世界鈾礦勘查開發領域的競爭力、影響力不斷增強,開始樹立在全球鈾礦勘查開發市場的中國品牌,并向世界提供中國技術、中國服務和中國經驗?!彼@樣總結。
一張照片
走出國門,格局要大
核電“走出去”是國家的重要戰略,這一點毋庸置疑。習近平主席在阿斯塔納世博會上推介“華龍一號”的照片充分印證了核電“走出去”的重要戰略意義?!八苯記Q定著我國能否搶占世界核電技術制高點,能否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繼而實現由核大國向核強國轉變?!?/p>
而實現核電走出去,卻不是核電單一產業的使命,它需要核工業全產業鏈發力。面對產業“出?!痹掝},王壽君強調:“核電‘走出去’,必須是完整的核工業產業鏈和產業體系‘走出去’,它必然包括鈾資源、核燃料、核環保工程等這一閉合核循環體系的各個環節。我有能力幫助你建設、幫助你維護、幫助你退役、幫助你處理好乏燃料……這樣才能擔負起真正的核能輸出責任。而中核集團多年來的自主創新是全面創新,所形成的全產業鏈的核心競爭能力是我們‘走出去’的重要支撐?!?/p>
強調能力的同時,王壽君也強調態度。他表示:“核電‘走出去’的實力不僅僅來自核工業,它是中國工業制造水平與能力的總和。正因為如此,核電‘走出去’代表著我們國家的整體水平,我們要從更大的格局來考慮?!痹谕鯄劬磥?,進入核電“世界杯”,我們與其他國家的核電技術雖然有競爭,但同時也是合作。他說:“在全球擁有核出口能力的國家畢竟有限,我們彼此之間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大家知道,核行業有一個共識:核安全是生命線。大家雖然技術路線不同,各自有各自的特點,但我們努力的共同目標是一樣的,維護核安全,共同為人類社會做貢獻。以上兩點,是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核大國所必備的能力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