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回眸核能行業“十一五”(二)
國產化 先進施工 鈾資源保障
核電裝備國產化取得新突破
核電的快速、批量發展又為裝備制造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十一五”期間,國家實施了《“十一五”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和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規劃》、《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以遼寧紅沿河、福建寧德和福清、廣東陽江、浙江方家山和三門、山東海陽以及后續核電站建設工程為依托,推進二代改進型、AP1000核電設備自主化,重點實現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控制棒驅動機構、核級泵閥、應急柴油機等主要設備的國內制造。
五年來,以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哈電集團、一重集團、二重集團等為代表的國內主要核電制造企業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投入和專項技術改造,重型裝備制造基地和鍛鑄件改擴建生產基地相繼投入使用,使我國核電制造基地的裝備水平可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媲美,研發水平和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應急電源、核級泵閥等一大批核電關鍵設備實現了國產化,數字化儀控系統國產化取得積極進展,二代改進型核電設備國產化率已達到80%以上。三代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穩步推進,取得顯著成效。
核電站施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核電加快發展的形勢下,我國核電工程設計、建設和管理自主化能力持續提升。中核、中廣核、國核技、中電投集團公司按照“集團化管理、專業化經營”的理念,不斷推進管理模式的創新。以設計為基礎,集設備采購、建設與調試管理為一體的核電工程總承包專業化運作模式得到推行。在多項目、多基地建設的新形勢下,通過建立大工程管理模式和大團隊組織模式,進一步發揮集約化和規模化建設的優勢,確保在建核電項目質量、進度和投資等得到有效控制。
二代改進型核電建設創造新業績,三代核電建設取得新經驗。2010年投產的2臺核電機組建設工期縮短到57個月以內;模塊化制造與建造技術在AP1000項目上首次成功應用,為現場施工實現里程碑計劃節點目標創造了條件;重視國外先行機組的建設經驗反饋并采取有效措施,EPR核電機組按工程計劃推進。
中核建設集團公司承擔了國內所有核電站的核島工程、部分常規島工程以及出口巴基斯坦核電機組的工程項目。截至2010年底,該公司同時承擔的核電站核島工程機組數量達到29臺。通過不斷提高“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信息化”管理運作水平,形成了適應核電群堆建設與多項目管理要求的管理模式,培養和造就了一支經驗豐富、能打硬仗、管理和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的核電建設隊伍。浙江火電、廣東火電、江蘇電建、山東電建等建設公司在核電站常規島工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鈾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在鈾礦地質勘查領域,“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鉆探工作量260萬米,新增鈾資源量比“十五”期間翻一番,鞏固和發展了伊犁、吐哈、鄂爾多斯、二連4個萬噸級鈾資源基地,探明我國規模最大的超大型鈾礦床,北方砂巖型鈾礦基地被國土資源部列入我國新的10大資源基地之一。
在天然鈾生產領域,理順了天然鈾產品價格,加強了地礦合作,以及與石油、煤炭等單位的合作,加強了安全環保和節能減排工作,天然鈾產能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在核燃料供應領域,中核四?四有限公司建成了年產3000噸鈾的鈾轉化生產線,核電乏燃料后處理中間試驗廠熱調試取得圓滿成功;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完成了擴建改造工程,生產能力由每年200噸鈾提高到400噸鈾,首批國產VVER燃料組件已通過出廠驗收,預計2012年將達到800噸鈾的年生產能力,2015年形成1500噸鈾的年生產能力;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在“十五”建成年產200噸鈾的重水堆元件生產線的基礎上,“十一五”建成年產200噸鈾的壓水堆元件生產線,正在建設200噸鈾的壓水堆元件生產線擴建改造工程,AP1000元件生產線、高溫氣冷堆元件生產線建設正在組織實施;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二期工程于2010年建成投產,三期工程正在建設中;陜西鈾濃縮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將在2011年建成投產。五年來,在國家的統籌規劃下,我國核燃料供應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不僅保證了在運核電站的安全穩定運行,也為我國核電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