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接受國防科工委記者采訪
[國防科工委新聞宣傳中心訊] 兩會期間,記者在科協界別21組會場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國防科工委專家咨詢委副主任張華祝,他就國防科技工業改革發展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張華祝首先說,當前國防科技工業面臨的形勢有顯著特點:一方面整個行業發展勢頭喜人,另一方面國防科技工業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能將有較大轉變與調整。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來自國防科技工業戰線上的一名政協委員,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保證政府管理國防科技工業的作用不被弱化,如何保持國防科技工業的改革發展勢頭不受影響。
記者:您如何評價過去十年國防科技工業在改革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張華祝:過去十年,國防科技工業改革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取得重要成績,是國防科技工業五十多年來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
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和關懷下,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的干部職工,堅決貫徹中央戰略部署,牢牢抓住科研生產和改革脫困兩大中心任務,實施基礎能力、轉型升級和人才興業戰略,許多方面的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軍工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今后的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新武器裝備研制生產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武器裝備建設取得質的飛躍,技術水平大幅提升,質量可靠性顯著改善,殲十等一批新型武器裝備實現定型批產并交付部隊,使我軍武器裝備實現了跨代躍升。
軍工調整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到去年年底,累計關閉破產軍工企業221戶,安置職工96.5萬人,多年來難以解決的諸多歷史包袱得以化解;軍工企事業單位控股或實際控制的上市公司達到62家。軍工主體得到精干,核心能力得到加強,初步實現了由長期計劃經濟和臨戰條件下的科研生產體系,向適應新形勢的“小核心、大協作、寓軍于民”科研生產體系的轉變。
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載人航天飛行和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一大批國防科技項目獲得國家獎勵,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對增強我國的國防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軍工經濟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超過20%,與1998年相比,工業增加值翻了近2番。經濟效益顯著提高,1998年全行業補貼后虧損30幾億,到了2007年已經實現盈利430億元。以核電、民用航天、民用飛機、高技術船舶等為代表的軍民結合產業快速發展,去年實現產值800多億元,與2000年相比翻了2番。
人才隊伍建設取得喜人進展。一大批年富力強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一支政治素質高、創新能力強、作風優良的人才隊伍快速形成,人才流失局面得到根本改觀。國防科技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重要成果,全系統有院士170多人,約占全國的1/10。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實踐中孕育形成的“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成為激勵廣大干部職工攻堅克難、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和精神財富。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正確領導、果斷決策的結果,是軍工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努力拼搏的結果,也是政府主管部門認真履行管理職能的結果。
記者:您如何看待國防科工委自成立以來在履行政府職能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張華祝:1998年7月印發的三定方案給國防科工委規定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擬定國防科技工業和軍轉民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組織研究和實施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安排國防軍工固定資產投資,保障軍事裝備的生產供給,實施行業管理等等。我認為,十年來國防科工委認真履行各項職能,在推動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保障武器裝備供應,促進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提升,加快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建設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接著說,“十五”期間,為抓好軍工困難企業的改革脫困和組織完成好軍品研制任務,提出以“兩大攻堅戰”作為整個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的中心工作,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在指導、協調、保障軍品科研生產任務完成和組織、指導、協調軍工企業改革脫困工作整體推進方面,統一了思想,集中了精力,協調了步調,推動了兩項重點任務的圓滿完成。
“十一五”期間,為促進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整體實力的提升,提出了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和實施轉型升級戰略的發展思路,對于推動國防科技工業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目標,具有重要而又現實的指導意義。
此外,在促進軍民結合產業發展和推進軍工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方面,在加快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建立和完善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總之,國防科工委十年來在履行職能方面是忠實而又認真的,對推動各項工作進展是盡心盡責、富有成效的,沒有辜負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重托,沒有辜負軍工系統的期盼。作為國防科工委一名原黨組成員,回顧過去這些年的工作,甚感欣慰與坦然。
記者: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經過兩會的審議通過后,將很快付諸實施,對此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議?
張華祝:首先應當看到,為適應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不斷完善的需要,國防科技工業政府管理體制需要不斷調整與完善。實際上,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防科技工業的管理體制的調整在歷次政府機構改革中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有所動作,尤其是1998年根據九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改革方案,組建了新的國防科工委,這是整合各方面管理資源、動作比較大的一次調整。我個人認為,十年來的運轉實踐證明,盡管與軍地有關部門之間還存在一些職能交叉、界定不清和權責脫節的問題和矛盾,但是從總體上看,那一次職能調整基本適應政府管理國防科技工業的需要,通過管理和服務,有力促進了武器裝備供給能力的提升和國防科技工業自身的發展,是成功的。
還應當看到,我們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積極探索建立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國防科技工業新體制問題,并不斷取得進展,特別是近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進展更大一些。但是還不能說,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個探索過程。要實現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的目標,還有很多艱苦工作要做。此外,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目前正承擔著繁重的任務,改革發展還面臨許多新的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管理、服務、協調的事務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管理國防科技工業的職能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惟有如此,才有利于十七大提出的“調整改革國防科技工業體制和武器裝備采購體制,提高武器裝備研制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質量效益”和“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學生產體系”任務目標的實現。
總體上看,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把政府對整個工業行業的管理和對國防科技工業的管理進行了整合,新的機構的管理面將更寬更廣,國防科技工業政府管理職能作為新機構的一部分勢必有較大調整,具體的實施方案有待新機構研究提出。
希望在制定實施方案的過程中要廣泛聽取意見,審慎考慮各項職能和機關工作人員的新老銜接與過渡,使得政府管理國防科技工業的作用不被弱化、國防科技工業的改革發展勢頭得以保持,機關工作人員的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
引自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