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接受《財經》記者專訪
預料未來15年內,中國國內核燃料供應有望翻番,不會拉動國際鈾價大幅上漲
【《財經網》專稿/記者 王以超】“即使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4000萬千瓦,或者再多建成一些,鈾資源也不是問題”,3月14日,全國政協委員、國防科工委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兼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之前,他曾經擔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以及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之職。
根據去年國務院批準的中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目前,全球核電總裝機容量已經超過了3.5億千瓦,而中國僅為910萬千瓦。
就在幾天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剛剛表示,到2020年,中國有望超額完成預定核電目標,即總裝機容量由規劃的4000萬千瓦提高到6000萬千瓦。
在他看來,雖然對于中國鈾的最終儲量是多少仍無定論,但主流的看法是仍然有很大潛力。隨著中國國內勘探和開采投入的逐步加大,無論是鈾的儲量還是天然鈾的產出量,都將會較快增加。
“預計未來15年內,中國反應堆用鈾的供應能力有望翻番”,張華祝告訴《財經》記者。
此外,中國也通過和外國企業合作取得礦產權的形式,以及長期和即期貿易的方式,積極開拓利用國際鈾資源的渠道。
近年來,國際鈾價大幅攀升,上世紀90年代天然鈾(指八氧化三鈾,下同)價格每磅不足10美元,但2003年以來快速攀升,2007年一度超過了130美元關口。之后雖然又回落到100美元以下,但截至到3月10日,國際市場上鈾價仍然為74美元。有人擔心,隨著中國核電發展進入快車道,會不會進一步拉高這一價格。
對于這種擔心,張華祝表示,根本沒有必要。
在他看來,近年來鈾價上漲,更多是一種恢復性反彈,和中國需求關系并不大。因為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露事故發生后,不少原定的核電項目都被取消,對鈾的需求也進入了一個低速緩慢增長階段,加上因核裁軍一批退役的可裂變材料的稀釋利用頂替了天然鈾的需求,從而導致國際天然鈾市場價格的長期低迷。在這種情況下,鈾礦生產商也大幅削減了勘探和開發投入。
但這兩年來,隨著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價格上漲,以及全球變暖的威脅日漸加重,不僅中國、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就連芬蘭、美國等這樣的發達國家,也開始重新審視核電政策。因此,這就帶動了鈾價也和其它能源價格一樣,出現了恢復性增長。
不過,隨著在世界范圍內鈾礦投入的增加,供應能力也在提升,因此,預料價格不會大幅上漲。畢竟,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預測,僅以現有的鈾礦儲量,也可以滿足全球70年的核電需求。
更何況,中國也在開發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鈾的快堆;如果能在今后二三十年投入使用的話,理論上對鈾的利用率可以由目前的1%提高到60%。這樣,目前的鈾儲量可望滿足全世界數千年的核電需求。
張華祝對《財經》記者表示,雖然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的能源供應將仍然以煤為主,但核電在優化能源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優勢,絕對不應忽視。
畢竟,剛剛過去不久的南方冰雨雪災害,就暴露出了單一依賴煤電的缺陷,尤其是對于那些自身煤炭資源相對匱乏的省份而言。因此,在湖北、湖南以及江西這些省份開發核電,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就在本月初,中國內陸第一座核電站的建設計劃已經落定湖北。
此外,核電也將極大地增強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僅以2007年為例,中國核電的總發電量,就相當于2000萬噸標準煤的發電量;減排的二氧化碳近5000萬噸。按照2020年達到4000萬千瓦裝機容量計算,屆時中國僅此一項,就可以每年減少2億多噸溫室氣體排放。
他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還強調,在積極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更應該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監管,以確保核電的安全性。畢竟,正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指出的那樣,安全是核電真正的“生命線”。
引自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