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落實“積極發展核電”戰略方針,保障能源供應
核電是安全清潔、成熟優質的能源。發展核電可以緩解能源短缺、改善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污染,在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積極發展核電已成為國家和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
今年年初我國南方遭遇雨雪和冰凍,交通運輸困難,電煤供應緊張,缺煤停機超過3700萬千瓦,19個省區拉閘限電。嚴重依賴煤炭的能源結構,已影響經濟社會發展,這種結構應盡快改變。
與燃煤電廠比,核電站還具有燃料需求量少、換料周期長的優勢,一座百萬千瓦核電站一年僅需30噸核燃料,而同等規模燃煤電站一年需300萬噸煤,并且核電站每12個月或18個月才更換一次燃料,運輸量很小。
為保證我國能源供應,核電將成為必不可少的替代能源。積極發展核電,可改善我國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
2005年中共中央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積極發展核電”的戰略方針。2007年國務院批準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建成4000萬千瓦、在建1800萬千瓦的目標。
為確保實現上述目標,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著重考慮和關注核電發展中的一些重點問題。具體建議如下:
1、加大第二代改進型核電站建設規模,加快核電建設進程
我國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國際招標已完成。建議既組織國內力量共同做好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工作,又加大第二代改進型核電站的建設規模,加快核電發展進程。
目前我國運行和在建核電1700萬千瓦,需在后續13年新投產2300萬千瓦,才能完成2020年4000萬千瓦的容量目標。即將開工的400萬千瓦引進的三代核電機組,估計在2014年投入運行。按國際慣例,新型核電機組至少運行一個換料周期(18個月)并證明其安全可靠后方可批量建設。以此推算,我國批量建設的三代核電機組最快在2015年以后開工,2020年以后才建成。因此,2020年前建成的容量目標中剩下的1900萬千瓦,必須靠二代改進型核電機組實現。二代改進型核電站,包括百萬千瓦機組和六十萬千瓦機組,經過了近二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國內已能自主設計、制造、建設和營運,其技術成熟、經濟性好、安全滿足要求,完全具備批量建設條件。
2、加強核電技術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核電的可持續發展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作為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重要體現的核電,在引進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自主創新,不能放松核電自主研發和國產化,不能讓我國核電發展的命運掌握在外國人手中。
我國 “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重大專項攻關工作已經啟動,核電自主研發應以此為依托,以形成我國民族核電品牌和提升我國核電自主創新能力。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單位認真組織、合理安排,倡導技術民主、科學決策;處理好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充分利用國內核工業的既有技術基礎、工業基礎、人才基礎和研發平臺基礎,不搞重復建設、不另鋪攤子,大力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優勢,吸納各方面的智慧,著力突破制約我國核電發展的關鍵技術,建成我國自己的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示范工程,使我國核電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3、支持內陸地區建設核電站,優化能源布局結構
從調整我國能源布局結構,提高能源安全,利用核電站廠址資源,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方面考慮,應適度放開對中西部內陸建設核電站的限制。
根據技術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內陸建設濱河核電站完全可行,建議選擇能源需求高、廠址條件好、具有發展核電優勢的省份,在“十二五”期間建設少量核電項目,積累經驗,以利今后內陸核電站規模發展。從風險和進度考慮,首批內陸核電站選擇技術成熟的二代改進型核電機組比較穩妥。
4、重視鈾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儲備,建立多渠道鈾資源保障體系
穩定的鈾資源供應是核電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應重視鈾資源的節約利用和儲備,“開源節流”建立起長期穩固的天然鈾資源保障體系。
在開源方面,大力支持地質勘查,以找到更多的鈾礦儲量;積極拓展海外鈾礦開發渠道和利用國際鈾貿易渠道,增加天然鈾進口量;建設乏燃料后處理廠回收二手鈾,同時積累钚。
在節流方面,近中期開發超臨界水堆,提高反應堆熱效率(35%到45%),有效利用和節省天然鈾資源(20%以上);遠期實施“閉合循環、發展快堆、增殖核燃料”的技術路線,數十倍地提高天然鈾資源利用率,并充分利用鈾-238,解決核燃料長期供應問題。
5、加快乏燃料后處理廠和放射性廢物處置場的建設進程
使用過的核燃料(乏燃料)要經處理,分離出輻照生成的钚239,回收未燒盡的鈾235和鈾238。所得的鈾和钚重復使用,實現燃料循環利用。同時經過后處理,高放射性廢物體積減少,處置的安全性、經濟性提高。建議乏燃料后處理技術研發、后處理廠建設采用“以我為主,中外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國后處理中試廠的建設和運行經驗,引進必要的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2020年在具有技術基礎的甘肅省自主建成先進的乏燃料后處理廠。
為了讓高放射性廢物的永久貯存得到合理和可靠的解決,建議加快建設地下放射性廢物處置場,以適應核電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