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7年8月29日,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國際原子能機構低濃縮鈾銀行啟動儀式舉行。視覺中國 圖
8月29日,在禁止核試驗國際日當天,低濃縮鈾銀行的啟動儀式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那舉行,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干事天野之彌參與儀式。“鈾銀行”投入使用后,將可以面向全球提供低濃度濃縮鈾,希望借此降低核擴散風險。
據哈通社報道,在啟動儀式上,納扎爾巴耶夫表示,哈薩克斯坦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可靠的合作伙伴,設立鈾銀行,為進一步加強核武器不擴散進程作出貢獻,并建立了安全運送核燃料的獨特機制。而IAEA則在其官方網站上將“鈾銀行”稱為“里程碑”。
此外,納扎爾巴耶夫還提議召開全球有核國家峰會。他指出,《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履行情況至今仍然存在著尖銳的問題需要解決,多個有核國家和擁有相關技術的國家至今沒有簽署或批準這一條約。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1996年在聯大獲得通過,并于當年9月24日開放簽署,因仍未得到一些國家的簽署或批準,條約至今未正式生效。中國是最早簽署條約的國家之一。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30日表示,低濃鈾銀行將為降低全球核擴散風險、推動和平利用核能國際合作做出積極貢獻,中方高度贊賞東道國哈薩克斯坦為此所作的努力。
而在29日當天,隨著納扎爾巴耶夫將低濃縮鈾銀行的鑰匙交給了天野之彌,預示著IAEA將全面負責國際低濃縮鈾銀行的運營。天野之彌表示,未來數十年世界各國對核能的需求將不斷增長。目前有30多個國家已建造核電站,還有30多個國家希望使用核能。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哈境內建立低濃縮鈾儲存設施將給那些希望使用核能的國家提供核燃料,幫助這些國家應對能源不足的問題。
核武庫轉身“鈾銀行”
IAEA 的“鈾銀行”投入使用后,IAEA的成員可“提取”鈾用于發電。國際文傳電訊社此前報道,低濃縮鈾銀行以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市的烏爾巴冶煉廠為基礎改建,可儲存90噸低濃縮鈾,可供一座輕水核反應堆發出供一座大城市使用3年的電量。該廠從事鈾產品生產已有近60年的歷史,曾向蘇聯核武器計劃提供原料。
自1995年起,烏爾巴冶煉廠的所有核材料業務由IAEA的監察員控制。核燃料由專門容器貯存,以確保運輸和儲存安全。該容器可避免放射性材料的泄露,完全隔離低濃縮鈾的輻射。該容器已通過IAEA的認證,使用壽命預計達80-100年。
新華社報道稱,為確保核燃料安全,“鈾銀行”采取嚴密的保衛措施。它擁有專用鐵路車站和一道3.5米高的金屬網圍欄,密布攝像頭。在外圍,還有一道鋼筋混凝土圍墻和一道金屬網圍欄,都高達3米,頂端都布設帶倒鉤的鐵絲網。“鈾銀行”的巡邏守護由哈薩克斯坦近衛軍負責。
此外,“鈾銀行”完全依靠自愿捐款運營,對IAEA預算不產生影響。截至目前,該“銀行“已籌捐款數額約為1.5億美元,至少夠銀行運營10年。主要的援款方為“減少核威脅倡議”基金(500萬美元),美國(495.4萬美元),阿聯酋(100萬美元),科威特(100萬美元),挪威(500萬美元)和歐盟(2500萬歐元)。
建立核燃料銀行的設想,最早由美國于2005年在維也納大會上提出。其目的是通過設立一個低濃縮鈾的“國際倉庫”,避免以研發核武器為目的的鈾濃縮活動在世界各地蔓延。
2010年,IAEA 授權發起成立“鈾銀行”,次年,納扎爾巴耶夫在不擴散核武器政策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在哈薩克斯坦境內建立低濃縮鈾銀行,并在2012年成為建立低濃縮鈾銀行的唯一候選國。2015年,哈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在阿斯塔納簽署建立低濃縮鈾銀行協議。
據路透社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之所以把“鈾銀行”建在哈薩克斯坦,一是因為哈薩克斯坦在“藍寶石”計劃中的表現贏得國際社會的信任,二是因為這個中亞國家是全球最大鈾生產國,鈾儲量居世界第二。
希望“鈾銀行”永遠不開張
新華社報道稱,國際原子能機構希望這座“鈾銀行”能促使成員國停止自行開發鈾濃縮技術或非法獲取濃縮鈾,從而降低核擴散風險,并且防止再次出現類似核問題事件。國際原子能機構成員如果因“異常情況”核電站燃料供應中斷,作為最后一條渠道,“鈾銀行”將以市場價提供濃縮鈾。
“它能確保沒有鈾濃縮設施的國家不建造鈾濃縮設施嗎?當然不能,”俄羅斯能源和安全研究中心專家赫洛普科夫表示,“但是,它提供了新選項,以促使這些國家不建造鈾濃縮設施。”
在位于哈薩克斯坦的全球首個“鈾銀行”投入使用之前,俄羅斯也有一座性質類似的“鈾銀行”——2010年投入使用、位于西伯利亞的安加爾斯克。
俄方的“鈾銀行”存有120噸低豐度濃縮鈾,然而建成后一直沒有主顧。赫洛普科夫說,這說明國際核燃料市場“運轉正常”,“我希望哈薩克斯坦的‘鈾銀行’也永遠不會派上用場。”
事實上,核試驗曾在哈薩克斯坦留下慘痛的記憶。位于哈薩克斯坦東北部的塞梅核試驗場(Semipalatinsk Nuclear Test Site)是前蘇聯最主要的核試驗場,建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
哈通社稱,在40多年的時間里,蘇聯在該地區進行了超過500多次,相當于全球試驗總數的一半。核試驗對當地的土壤、水源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并摧毀了核試驗場周邊居民的健康,影響了近150萬哈薩克斯坦人民的生活,核輻射污染延續至今。
1991年8月29日,納扎爾巴耶夫總統簽署命令,關閉了塞梅試驗場。納扎爾巴耶夫曾表示,放棄核武器是哈薩克斯坦在獨立之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聯合國大會2009年通過決議,將8月29日為禁止核試驗國際日,這或許也是“鈾銀行”選擇在8月29日啟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