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核協會(WNA)近日發布的《2035年世界核供應鏈展望》報告,核電廠建設、長期運行和退役未來20年的國際市場價值將達每年數百億美元。
未來核電市場
基于全球核電每年為電力公司帶來約3000億美元收入,這份報告預測了三種核電未來發展情景,并介紹了核工業界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基準情景中,2025年在運核電機組數量將從444臺(截至2016年7月)增至462臺,2035年將增至547臺。高值情景中,2025年機組數量將增至530臺,2035年將增至720臺;而低值情景中幾乎沒有新建機組,2035年機組數量將下降至362臺。
在基準情景中,未來20年在運核電廠收入將每年增長2.8%,達到每年約5000億美元,其中62%的增長發生在新興工業經濟體,即非經合組織(non-OECD)地區,包括中國。到2035年,新核電建設投資將達1.5萬億美元,2025年后的重要國際采購金額將增至每年240億~300億美元(目前為約60億~100億美元)。
保持現有核電機組長期運行所需的投資額可達500億~1000億美元,每年約40億美元將用于國際采購。
退役市場也很可觀。2035年前的退役項目價值可能高達1110億美元,包括至少124億美元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治理費用以及至少242億美元的德國核電廠退役費用。
來自加拿大、中國、法國、印度、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的11家綜合技術供應商目前占據了全球核燃料循環市場的大部分份額,BWX技術公司(BWX Technologies)、斗山重工(Doosan)和俄羅斯重型機械聯合公司-斯柯達(OMZ-Skoda)等其他重要技術供應商也在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報告指出,每家公司都建立了越來越全球化的供應鏈,而領先的供應商大多在其企業組成和供應基礎方面具有國際多樣性。
瓶頸得到緩解
競爭壓力促使核工業企業進行本地化制造,創建合資企業以及進行國際采購,從而導致需要從多個國家將相關材料、半加工品和制成品運至核電廠區進行組配和安裝。
在核電廠建設和采購方面存在競爭性全球市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福島核事故后一些擬議電廠建設項目的取消、現有供應商的投資以及技術轉讓和本土化(特別是對中國),10年前認為存在的供應鏈瓶頸(特別是重型鍛造能力)目前已不存在。然而,如果同時出現大量核電機組訂單,瓶頸又會再次出現。
報告指出:“與其他行業一樣,全球化已成為核工業的組成部分。”“世界核協會認為,應審查國家間的進出口系統以簡化程序,同時保持一個健全的保障制度。”
出口管制
報告指出,與航空航天和國防等行業相比,現行出口管制制度使核工業處于不利地位。大多數出口管制機構不發放核相關物項的一般出口許可證。
報告呼吁應基于擴散風險對相關核技術進行審查。“核電機組在擴散方面的技術風險低。受國際保障監督的現有核設施的設備、備件以及維護或修理服務也是一樣。根據基于風險的方法,在事先未經單獨許可的情況下,設備和完整機組的出口應在另一個核供應國集團(NSG)成員國的一般授權下進行,但須向相關進出口國家監管機構通報情況。在自由貿易區,如歐盟的單一市場,貨物須申報但不受限制。”
濃縮和后處理技術擁有較高的擴散風險,因此有“更大的理由”通過單獨出口許可證授權此類交易。
“出口管制機構應能夠通過將獲得授權的(或信任的)優質企業地位擴展到在日常運作中嚴格執行強大且健全的內部管控制度的公司,以認可良好的私營部門實踐。”報告指出,“從長遠來看,國際貿易和投資協定可以幫助降低技術和行政貿易壁壘。”
世界核協會高級項目經理Greg Kaser稱:“供應鏈報告是對世界核協會兩年期核燃料報告的補充和擴展,對供給側問題進行了更深入探討,并參考了全球核工業界自2015年版核燃料報告發布以來的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