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站信息透明
盧瓦爾河谷素有“法蘭西后花園”之稱, 法國貝勒維爾核電站就位于盧瓦爾河畔。若非親眼所見,記者難以相信眼前的景象:核電站冷卻塔與古老的城堡相映成趣,綿延的葡萄園與核電站竟只有一路之隔。
今年2月起,法國核電站方圓10公里范圍內的居民可以免費到藥店領取政府發放的碘片。一旦發生核事故時,這種碘片可用于保護人體甲狀腺免受放射性碘的傷害,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碘片的有效期為7年。這是自1997年以來法國核安全局發起的第五次預防核事故運動,上一次是2009年。至于核電站方圓10公里之外的居民,各省都建有碘片儲備。
法國核安全局副局長阿蘭·德爾梅斯特表示,今年打算“在輻射保護文化方面取得進展”,尤其在毗鄰核電站的區域,人們要了解放射性泄露的正確應對方法。為此,政府有關部門會同“地方信息委員會”等組織了30多場公共信息會議,與公眾開展相關交流。目前,法國共有38個隸屬核電設施所在省議會的“地方信息委員會”。這些“地方信息委員會”向核電運營商提出的問題必須在8個工作日得到答復,每年組織到電站現場參觀,舉行至少兩次例行會議,讓公眾向核電運營企業代表就核電站重要信息和運營情況提問。為應對恐怖分子可能襲擊核電站的風險,今年8月法國成立了國家核安全特別指揮部,以便協調、改善對核設施與核材料的保護。
“及時發布信息、采取相應行動等可以使周邊居民的擔憂最小化,比如發放預防用的碘片。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相信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感覺自己受到了保護。”斯特拉斯堡大學研究“鄰避效應”的專家帕特里克·龍達在其分析報告中強調,“鄰避效應”容易讓人聯想到地方利益過度保護。
另一位專家尼古拉·馬歇蒂表示,應對“鄰避效應”,必須采取多種形式讓公眾參與核電站的選址、設計、生產直到核廢料處理等各個環節。除了核安全局,法國還設有“地方信息委員會”“公眾信息中心”等,爭取公眾的理解、支持與監督。
1981年,法國政府頒布行政令,規定核電運營企業與周邊居民根據自愿原則開展交流,負責監督安全運營和信息透明,據此核設施“地方信息委員會”應運而生。2006年6月,法國頒布《核電安全與信息透明法令》,賦予“法國核安全局”獨立的行政機構法律地位,將“地方信息委員會”納入法律范疇并保證了資金來源。法令對核信息透明的定義是“為保證公眾獲得可靠的核安全信息而采取的全部措施”。核電站任何排放界限的改變與取樣變化均需征求公眾意見,所有核電站必須向公眾提供有關水質取樣、核廢料及環境監督的信息。每個核電站均擁有“公眾信息中心”,核電站周邊環境監督綜合報告必須每月在所屬核電企業的官網公布以備查。每個核電站要撰寫有關環境監督的年度完整報告,即“核信息透明與安全報告”,并遞交“地方信息委員會”。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蓋洛普國際調查機構對47個國家所做調查表明,鄰避效應并未因此普遍化。其中10個國家受福島核事故影響較小,大部分公眾仍贊成核電,包括美國和法國。8個國家大部分公眾之前支持核電,福島核事故后反對核電。法國民調機構“輿論之路”今年3月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約62%的法國民眾對核電持歡迎態度,認為不應放棄發展核電。上述結果,與法國堅持核信息透明化、核設施決策分權化、不斷完善核安全措施有關。(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