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有華龍“龍骨”美稱的福清核電5號機組堆內構件在祖國東海之濱正式發運。該堆內構件由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制,上海第一機床廠制造,其成功發運,為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建設周期的順利實現打下了堅實基礎。
發運儀式上,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副司長秦志軍在致辭中表示,華龍一號是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創新的重要成果,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實現核電“走出去”的重點工程。此次順利發運,是我國裝備制造業邁向國際一流水平的重要體現。希望中國核電能夠在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的新征程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堆內構件是核島主設備中制造難度大、加工周期長、裝配精度要求高的設備,屬于重型裝備中的精密設備。如果把核島中大大小小的設備比作華龍一號巨龍身體里的各個器官,堆內構件就是這條龍軀之中的“龍骨”。它承托起核心核燃料組件,并為各類堆芯測量裝置提供精準的定位和支承。同時,堆內構件還能有效屏蔽堆芯內迸發出來的中子和γ射線對外界材料的輻照損傷,為堆芯和壓力容器提供重要的保護功能,極大地延長了反應堆的工作壽命。
“龍骨”從滬赴閩,雖只有數百海里的航程,但其背后卻是跨越時空長達三十多年的心血歷程。為了“龍骨”能夠順利問世,幾代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科研工作者們嘔心瀝血,通過對60萬千瓦級核電站的研發和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的自主設計,終為世界貢獻出了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