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2025法國世界核工展(WNE)在巴黎維勒班展覽中心開幕,中廣核攜“華龍一號”、“和睦系統”、核電智能裝備及國際合作成果亮相展會,在這場覆蓋35000平方米、匯聚1000家參展商與25000名專業觀眾的全球盛會上,全方位展現我國核工業高質量發展實力。
一、華龍一號:安全與環保雙標桿

▲華龍一號模型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是我國核電技術創新發展重大標志性成果,目前已形成覆蓋型號總體設計、燃料及堆芯設計、設備研發、建造及運維便利性等各個領域的核心技術,不僅先后通過歐洲用戶要求認證和英國通用設計審查,且獲得國內國際發明專利800余項。當前,“華龍一號”在運在建機組數量位居全球第一,是我國核電批量化建設的主力機型,也是我國核電“走出去”的主力選擇。
“華龍一號”憑借革新性的設計理念與重大技術創新筑牢安全防線,采用獨立冗余的安全系列及應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技術,安全性更高。每臺“華龍一號”機組年發電量近100億度,能夠滿足100萬人口的生產生活年度用電需求,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816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7000多萬棵,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二、核電建造&運維智能驅動高效升級

▲智能核電
智能核電系統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操作系統,包含智控、智馭、云鏈三大平臺。其中,智控平臺全面實現核電機組自動化啟停,并大幅提升控制精度與響應速度;智馭平臺可實現機組運行狀態和設備健康度的實時監控和預警診斷,每秒可捕捉200萬個數據波動,就像給核電站裝上了“心電圖檢測器”;云鏈系統相當于一張遍布在核電站的“神經網絡”,將“感知”信息實時傳遞至“決策中樞”,并確?!爸袠小敝噶钅軌蚩焖?、精準地傳遞至各個“執行單元”。

▲智慧工地
智慧工地系統定位為面向生產現場管理的集成性數字化系統,包含現場智能物聯感知系統、生產要素管理系統及標準化作業管理系統,其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場作業全量全要素管理業務深度融合,構建起可視、可管、可控的立體化智慧工地。目前,中廣核智慧工地已在廣東太平嶺等7個核電在建項目全面部署應用,覆蓋近11萬產業鏈工人、5300個作業班組,累計完成28萬次作業申報和數字化檢查。
三、核電智能裝備破解運維難題

▲智能裝備區
隨著核電在運機組的增加、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和公眾對核安全的高度關注,利用智能裝備解決核電站特殊環境下的日常檢修、事故處理等復雜操作已成為全球核電發展的熱點。中廣核面向核電安全和發展需求,聚焦機組運維、應急檢修等領域,開展原創性研究,已形成共計100余款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的系列產品。
四、數字科技核電“神經中樞”自主可控

“和睦系統”是中廣核自主研發的中國首個核級數字化儀控(DCS)平臺,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目前,該系統應用于包括“華龍一號”“VVER”“高溫氣冷堆”在內的33臺在運在建核電機組,實現了二代至四代核電技術和堆型的應用全覆蓋?!昂湍老到y”具備同時開展12-15臺核電機組的設備供貨能力,在三澳核電站等實現“雙零”(零缺陷、零NCR)高質量出廠交付,為“華龍一號”等重大核電項目批量化建設提供保障。
此外,中廣核自主研發的大型數字化儀控SH_N平臺首次在大亞灣核電站30年大修中為機組成功“換腦”,為全球在役M310核電機組提供了控制系統成功改造的樣本。
五、國際項目全球能源合作樣板

中廣核積極拓展國際能源合作,打造全球能源合作樣板,自主投資、建設、運營的納米比亞湖山鈾礦,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體投資項目;作為共建 “一帶一路” 倡議與哈薩克斯坦 “光明之路” 對接的標志性工程,中哈組件廠項目投產至今,不僅實現了中廣核核燃料組件制造 “零” 的突破,更以嚴格 “中國標準” 樹立起中哈核能合作質量標桿。

▲中廣核湖山鈾礦
在新能源產業領域,中廣核在全球18個國家布局48個項目,控股裝機規模達1307萬千瓦,業務涵蓋氣電、風電、光伏、生物質,已形成 “一橫兩縱” 全球發展布局。其中法國Fujin風電項目(總裝機20萬千瓦)是中廣核在歐洲首個自主運維項目,馬來西亞EMPP燃氣發電廠(總裝機224.2萬千瓦)為當地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的燃氣電廠且獲評 “全球最佳燃氣電廠”,老撾北部互聯互通清潔能源基地項目則打造了中國與周邊國家首個電力互聯互通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在帶動老撾能源轉型和產業鏈升級、助力其打造 “東南亞清潔能源蓄電池” 的同時,深化中老命運共同體建設,切實造福兩國人民。

▲馬來西亞EMPP電廠
六、VR 互動區跨時空協同創新

展區內設置的核電VR互動設備,融合三維數字人、VR/MR云渲染等前沿技術,支持多地工程師同步開展虛擬作業,可模擬設備檢查、維修等場景,提前發現人機工程問題,提升協作效率,將驗證周期從數周縮短至數日,成為展會人氣打卡點。

此外,在中廣核鄉村振興對口幫扶地區的果干、堅果、蜂蜜、山茶油及文創特色好物展區前,外國觀眾連連點贊,硬核科技與文化共融,架起中外文明互鑒暖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