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深圳6月26日電 中國廣核集團26日發布消息稱,由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工程”)牽頭研發的“一種用于不銹鋼支管焊縫維修的堆焊修復方法及系統”項目,日前獲得中國專利金獎。該專利成功實現了核電管道焊縫在無需清除焊縫內部原始缺陷、無需隔離或排空管道內部介質條件下的在線堆焊修復,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據了解,核電廠設計壽命通常為40-60年,其中有大量管道系統,主要通過焊接的方式進行連接,焊縫的服役安全是核電廠運維保障的重點之一。據了解,中國各大核電基地每年投入到檢修的直接費用數以億計,耗資巨大。過去,面對復雜管道焊縫的高端返修,往往需要依賴國外供應商。為攻克管道焊縫在線維修難題,提高焊接自動化水平,中廣核工程組織開展技術攻堅,成功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廠支管焊縫在線維修技術和系統。
專利金獎第一發明人、中廣核工程科技管理部科技開發模塊副經理熊志亮表示,以該專利為核心的成套技術實現了三方面突破:首創免消缺在線維修模式,可在不排空介質、不清除內部缺陷的輻照環境下直接進行修復;通過殘余應力調控、承壓邊界重構和缺陷容忍分析等技術,有效解決了復雜支管焊縫、管狀密封焊縫等含缺陷結構的長壽期安全保障難題;施工自動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顯著提高了焊縫質量,核電檢修人員工作強度明顯降低。
相比國外技術,該專利在維修效率上實現飛躍。“單次維修作業時間可嚴格控制在10小時以內,相比國外技術方案至少節省30小時,能有效縮短機組停堆檢修時間和對關鍵路徑的占用,大幅降低維修成本。”熊志亮介紹,目前,以該專利為核心的成套技術已成功應用于國內多臺核電機組的管道焊縫、閥門密封焊縫、核級設備管狀焊縫等關鍵部位檢修。
“以本專利為核心的核電廠復雜結構診斷、評價及返修成套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突破了現有技術瓶頸,實現了從方案、工藝、設備、人員的自主化,為中國核電設備管道維修、延壽、改造提供了切實可行、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自主解決方案。”深圳中廣核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鄧小云表示,隨著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該技術的應用范圍將持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