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深化數字化轉型釋放核工程產業數據要素乘數作用
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徐鵬飛
中核集團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數字經濟時代號召,發揮國有企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的引領作用,大力推進數字技術和核工業的深度融合,旨在通過數字化技術重塑核工業,提升價值創造能力,促進核工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落實國家數字經濟和集團公司數字核工業戰略規劃,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主動承擔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責任,大力推進數字技術與核工業的深度融合,自全面開展數字化轉型以來已取得顯著成果。目前,中核工程正逐步從數字化轉型的攻堅期過渡至深化期,需要堅持核工業數字化轉型路徑,適時調整數字化轉型戰略重心,落實集團“整體·協同”專項行動要求,從而滿足核工業高質量發展要求。
凝心聚力,打好轉型攻堅戰
在核工業數字化轉型攻堅期,中核工程召集各領域人員打出謀籌劃、定戰略、轉意識、設組織、立制度、研方案、投資源、建平臺、保落地、重推廣等一系列組合拳,通過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積累并固化轉型成果和經驗。攻堅期數字化轉型特點可概括為探索、積累。
做實頂層規劃,做足資源保障。中核工程響應國家數字經濟、數字中國戰略規劃,以集團“數字核工業”戰略目標為牽引,制定公司“十四五”數字化規劃和階段目標,圍繞EPCS全業務板塊提出聚焦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的數字化轉型方案。將數字化轉型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數字化轉型領導機構、數字化轉型工作專班等組織機構,搭建數字化轉型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持續加大人力投入,配套數字化基礎設施,累計自籌數億元支撐數字化轉型工作,全面推進數字核電、數字核化工、數字核燃料、數字經營落地實施。
探索模式轉型,數字核電先行。公司核電數字化轉型以“業務牽引,創新驅動”為指導原則,基于“核聚眾臺”建設思路打造核電產業全生命周期數據資產的數據底座,支撐數據貫通,賦能各板塊全產業價值創造。各板塊積極開展探索和實踐,數字化賦能業務效果已顯現,設計板塊逐漸由基于“圖文檔”向基于“數據流”的數字化交付工作模式轉變,效率提升明顯,有力支撐金七門等項目的數字化交付工作;數字化建造已實現基于三維的設計施工融合新模式,有效縮短建造周期、降低成本;調試板塊持續推進數據驅動的調試新模式,對現有調試信息系統中的數據進行結構整合,支持調試業務數字化轉型、實現數字化工程協作與調試數字化移交,目前完成與中國核電安全生產管理系統(ASP-1)建立數據交互;智慧工程通過全面整合新一代施工管理系統與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業務功能及工程數據,實現了從“可感”“可傳”“可知”到“可控”的跨越,有效提升核工程安全、質量、施工及管理效率。采購板塊積極探索設計模型與制造領域對接新模式,將以全壽期設備數據模型、供應商風控模型為基礎打造核電數字供應鏈。
傳遞轉型經驗,數字核化、核燃料接力。通過利用數字核電的實踐經驗,數字核化工、核燃料等板塊結合各自業務特點,相繼開展數字化工作,快速設立轉型配套組織制度、制定板塊規劃和建設方案并實施。核化工數字化設計平臺“核聚元臺”正轉入測試階段,向一體化集成沖刺。核燃料板塊圍繞數字化設計、虛擬化建造、數字化交付等核燃料工程業務重點方向,通過業務架構和業務流程數字化賦能,形成滿足核燃料工程數字化協同需求的建設方案。
全面審視,聚焦轉型重難點
核工業數字化轉型攻堅期,各板塊可以用數據思維重新審視和梳理業務流程和管理,依托數字技術和數據治理,將公司數據要素初步形成數據資源,重塑業務價值鏈,驅動內部應用和創新。然而轉型道路仍然問題重重、充滿變數,其中:
組織變革力度不夠,對數字化轉型形成阻力。此前,轉型管理組織隸屬于科研數字化轉型項目,由于項目具有臨時性、獨特性特點,期間形成的數字化能力難以固化。轉型成果要長期持續,須將能力在組織中落地,通過組織開展持續運營。為此,成立金七門數字化項目部,更強有力推動數字化成果項目應用,構建數字化領導力,有效推進變革。
數字化應用場景深度不夠,核工業數據要素價值尚未完全釋放。當前,核工業數據資產未完全形成,數字化技術只是作為輔助手段,其應用集中在降本提質增效、優化現有業務的淺層次應用,而非核心競爭力的構建要素,核工業產業生態處于構建初期,產業數字化任重道遠。
數字化環境成熟度不夠,工業軟件技術難點急需突破。中核工程作為EPC工程總承包單位,將工業軟件視為生命線,然而當前在用工業軟件大比例依賴進口,關系著公司各業務的正常運轉及產業供應鏈安全穩定。與此同時,受限于數字技術水平,當前核工業網絡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數字化環境仍存在局限性。
數字化人才培養緊缺,影響數字化轉型推進。數字化轉型迫切需要具備業務能力和數字技術專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具有戰略眼光、數字思維及創新精神的高端人才。然而同時精通業務和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稀缺,現有數字化人才比例難以滿足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需求。
整體協同,構建新質生產力
基于實踐經驗和現實困難,核工業數字化轉型向著深水區再出發,加速進入轉型深化期。其特點可以概括為創新、生態。創新是個系統工程,不能只聚焦于某一個環節,要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本階段需要加強核工業產業生態合作,構建核工業數據要素市場,全面釋放核工業數據要素價值乘數效應,不斷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核工業產業智能化發展。
加速數字產業化,重塑核工業產業形態。全面構建核工業數據資產,協同推進核領域數據資源共建共享,構建高價值脫敏脫密數據產品,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開放產業鏈數據,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拓展場景應用,支撐多堆型并行設計,實現“設計-驗證-運行”數據鏈閉環的智能化設計;裝備制造數據和模型下車間促進裝備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施工建造應用三維化、模塊化技術提高工廠預制化率及智能化水平;數字化交付支撐智能運維平臺建設,實現少人值守、高度自動化智能核電廠,數字化采購逐步形成核工業數字化生態圈,帶動核能產業健康、高質量發展,提升核心品牌競爭力。
構建以自主工業軟件為基礎的核工業數據中心,實現核工業數字產業化生態。加大核領域工業軟件及數據中心統籌規劃與投入,升級核工業數據及算力基礎設施,橫向覆蓋核工業數據“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各環節,縱向包括核工業數據要素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網絡基礎設施、數據安全基礎設施等。在政府引導下,通過“政-產-學-研-企-用”融合平臺,發揮核工業產業鏈鏈長單位優勢,以核電設計為試點開展工業軟件研發和應用,逐步輻射核化工、核燃料等領域,分步實施軟件應用替代及推廣,形成滿足核工業持續發展需要的軟件產品和研發體系,構建自主可控的核工業軟件生態。布局核工業行業大模型,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核工業行業大模型以核工業數據中心高質量、高可靠、多維度、多形態、多業務場景的工業數據為基礎,保障其行業實用性和適用性,可廣泛服務于核工業中核電、核化工、核燃料等領域,在廠址評估、安全風險預測、模塊化建造、可預測性維修、環境監測等方面,實現智能化升級。中核工程利用AI設計賦能智能設計建造。計劃打造“華龍通用設計GPT”,為“華龍一號”的各專業設計、設計管理、數據管理、設計成果發布等應用奠定AI通用模型基礎。
深化變革持續的資源保障,為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數字化轉型作為一場變革,需要消除各種原因造成的阻力,更加注重開放、妥協和適當的灰度,持續構建和優化能承載數字化能力的轉型管理組織體系、制度和文化,確保轉型成果落地生根。人才方面探索柔性引才新舉措,加速培養核能行業數字化智能化卓越工程師,創新央企、高等院校、科技企業等市場主體間的合作機制,通過設立聯合實驗室、創新研發平臺等方式,推動政策導向與行業經驗、理論知識與技術前沿的融通學習,加快培養復合型人才隊伍。
數字化大潮滾滾向前,推動核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中核工程將持續遵循國家數字化發展戰略,切實貫徹整體協同行動項,充分利用最前沿的數字技術重塑核工業產業生態,推動實現核工業產業轉型升級,充分釋放產業數據要素乘數作用,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實現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為數字中國貢獻中核智慧和中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