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感悟思想偉力 引領核能發展——自主創新四十載 融合發展譜新篇”秦山核電開工建設40周年座談會在中國核電科技館召開。來自國家原子能機構、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中國核學會、中核集團、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華東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和“老秦人”代表以及國內外媒體、大V等共200余人參加座談會,一同見證和展望我國核電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輝煌成就與美好前景。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中核集團首席技師、秦山核電國家級大師工作室領銜人何少華分別作專題報告。
中核集團董事、黨組副書記劉建平指出,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核電事業從秦山起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正朝著實現從大到強的目標而不懈奮斗,在建在運機組規模世界第一,安全運行業績世界領先。新征程上,中核集團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繼續推動核工業全產業鏈發展壯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核工業集團,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中核力量。
座談會期間,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新聞辦與中核集團還聯手啟動了主題為“向新 向綠 向未來·共建核美家園”的中核集團全球媒體開放系列活動,邀請各國駐華記者走進中核集團、開展聯合采訪,向全球展示中國核工業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秦山核電位于杭州灣畔,中國核電從這里起步。自1985年3月20日開工建設以來,秦山核電歷經40年發展,已成為我國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最豐富的核電基地,共有9臺機組,總裝機容量達666萬千瓦,為新時代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提供了“秦山經驗”,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低碳轉型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40年來,秦山核電始終堅持自主創新,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核電發展之路。2023年,該基地機組能力因子達96.8%,創全球核電運營最佳業績。實現我國首臺核電機組運行許可證延續,累計發布138項技術標準,其中2項國際標準、7項國家標準。秦山核電還培養出2名院士、2名“工人院士”,向全國輸送3500余名核電人才,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安全生產運行管理體系和支持保障體系。
40年來,秦山核電堅持融合發展,累計投資超858億元,繳納稅費超600億元,帶動核電關聯企業超130家,吸引就業超2萬人。2021年,秦山核電實現海鹽3個小區核能供熱,開創我國南方供暖的先河;2024年,我國首個商用堆在線輻照生產同位素裝置在秦山核電正式投運,一舉打破我國關鍵醫用同位素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目前,秦山核電已實現鈷-60批量化生產、碳-14供應全面國產化、首批镥-177靶件順利出堆,并聯合海鹽地方攜手打造全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示范基地,力爭到2035年實現“千畝千億”核技術應用產業集群。
秦山核電的40年發展歷程,是中國核電事業的寶貴財富。秦山核電的成功,是中國核工業70年發展的縮影。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核能作為高效、清潔的低碳能源,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核能,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