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發布消息,該院科研人員首次在北京放射性核束裝置(BRIF)上進行了后加速ISOL(在線同位素分離)束的驗證性實驗,驗證了北京放射性核束裝置后加速ISOL束開展物理實驗的方法與技術,為后續開展奇異原子核物理實驗奠定重要基礎,對國際同類裝置開展相關實驗研究有重要借鑒意義。
該研究結果發表于我國SCI期刊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核科學技術》),并被選為該期刊 2021年推薦論文。文章第一作者為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碩士生南巍,通訊作者為原子能院郭冰研究員、林承鍵研究員和柳衛平研究員。
北京放射性核束裝置示意圖
此實驗由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核反應創新團隊、核天體物理創新團隊、在線同位素分離(ISOL)團隊、串列加速器團隊和核技術綜合研究所回旋加速器團隊合作完成。科研人員研究了在高于庫侖勢壘能量下穩定核23Na與雙幻核40Ca的彈性散射角分布。實驗證明,用北京放射性核束裝置的ISOL 束在靶室中用硅探測器陣列測量的角分布,與用非ISOL 束在幾乎相同能量下用高精度Q3D 磁譜儀測量的角分布一致。
23Na+40Ca彈性散射角分布
大科學裝置作為實現科學突破的重要保障,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了極限研究手段。北京放射性核束裝置是我國新建的核物理大科學裝置,由原子能院建設完成,是目前亞洲唯一運行的ISOL型的放射性核束裝置,可以提供高品質的放射性原子核束流,為研究奇異原子核性質和探索核物理新規律提供重要平臺。
該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