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6日,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有關負責人就CNN關于臺山核電廠報道,回答了記者提問(點擊查看答記者問)。
有關負責人明確表示,自投入商運以來,臺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兩臺機組一直保持安全穩定運行,國家核安全局沒有批準提高臺山核電廠外輻射檢測的可接受限值,目前臺山核電廠周邊輻射環境監測結果顯示核電廠周邊輻射環境水平未見異常,處于本底水平,也表明沒有任何泄漏發生。
另外,國家核安全局也針對臺山核電廠1號機組情況展開詳細說明。據介紹,目前臺山核電廠1號機組運行過程中監測到反應堆一回路冷卻劑的放射性比活度(即單位體積或重量中所包含的放射性量)上升,1號機組一回路放射性水平增高主要與燃料棒破損有關,但仍然在核電廠運行技術規格書規定的允許穩定運行的范圍內,滿足技術規范要求,核電廠運行安全是有保障的。
eo注意到,此前在接受《法國世界報》采訪時,法國電力集團發言人也提到,可能是燃料組件外殼破損而導致氙和氪在一回路逸出。
核燃料棒制作完成后,會記錄其制造日期等信息,以便溯源。(拍攝者:劉文慧)
少量核燃料棒破損怎么辦
據國家核安全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由于燃料制造、運輸、裝載等環節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核電機組運行過程中出現少量的燃料棒破損難以避免,屬于常見現象。據有關數據,世界許多核電廠發生過燃料棒破損并繼續運行的案例。
核能行業專家告訴eo,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關于燃料組件破損原因分析的有關文獻表明,對1994年到2006年世界范圍內核電機組的燃料破損率統計,世界平均值為13.8,其中美國為20.9,歐洲(除法國)為16.0 ,法國為8.8,韓國為10.6。
由于少量核燃料棒破損屬于普遍現象,核電站在設計時會確定燃料組件最大破損比例,以保證破損比例在可接受范圍,不影響安全運行。
具體到臺山核電站,其1號堆芯共有60000多根燃料棒,目前推算燃料棒包殼破損數量約為5根左右,破損燃料棒占總數比例小于0.01%,遠低于設計中假設的燃料組件最大破損比例(0.25%)。
少量的核燃料棒破損,一些裂變產物會通過破損的包殼泄漏到反應堆冷卻劑中,引起一回路冷卻劑放射性水平增高。面對這種情況,核電站一般采取的措施時保持持續的監測,確保放射量在核電廠運行技術規格書規定的允許穩定運行的范圍內,滿足技術規范要求,進而保障核電廠運行安全。
2018年10月,美國Vogtle 1號機組也曾遇到類似的情況。該機組在完成換料大修、恢復滿功率運行后,發現所采集的液體和氣體樣本中均表現出氪、氙和碘同位素含量增加的現象,后確定燃料破損。在確認破損燃料狀況后,電廠確定在當前燃料周期剩余時間內,各部門密切合作,對燃料泄漏的影響范圍實施監測,以期達到ALARA(可合理達到的盡量低)效果。
當燃料棒破損比例和一回路放射劑量保持在設計允許的安全標準內,核電站保持穩定運行,到新的換料周期,核電站停堆,燃料部門在卸料過程中會檢查確定破損燃料棒,再進一步進行分析,研究破損原因。
監管部門、營運單位、供應商權責
從CNN報道引用的信件中,可以看到法馬通希望就臺山核電1號機組問題申請美國相關技術豁免。法馬通是臺山核電站核燃料的供應商,這些核燃料組件是法馬通位于法國德龍省的燃料組件廠制作的。作為供應商,法馬通想確定自己產品質量情況,向其技術合作伙伴、上下游供應商提出合作申請,是合理的商務行為。
問題在于,核電站的安全責任并不只在于供應商,國家核安全監管部門、核電站的業主和運營單位,都承擔著各自的權責。
依據《核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國務院核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對從事核安全活動的單位遵守核安全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和標準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在核設施集中的地區設立派出機構,向核設施建造、運行、退役等現場派遣監督檢查人員,進行核安全監督檢查。而核設施營運單位對核安全負全面責任,當核設施營運單位調整如運行限制和條件等事項時,應當報國務院核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批準。
少量燃料棒破損引起一回路冷卻劑中放射性水平增加,是否應停堆處理?這并非由供應商說了算,而是由核安全監管部門和核電站營運單位在數據監測和合理論證后做出決定。
在加強現場監督和環境監測工作的前提下,國家核安全局指導監督營運單位采取措施,嚴控一回路放射性水平,嚴格遵守運行技術規格書,確保1號機組運行安全。未來,根據需要和可能的運行事件,國家核安全局也可以要求機組停堆。這一切都建立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
而臺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作為臺山核電1、2號機組的業主方和營運單位,有責任判斷自己機組的運行狀態。如果法馬通從燃料供應商角度建議停堆,可以向業主方提出,業主方可參考,進行綜合判斷。另外,法國電力既是法馬通的大股東,也是合營公司的股東方,也可以通過董事會商討解決方案,根據股東方意見和電廠實際做出決策。
探究核燃料棒破損情況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但怎么探究,需要多方參與,供應商、營運單位及核安全監管部門應明了各自權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