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今天發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舒印彪“兩會”觀點。3月9日,人民網首頁“高談客論”欄目推出舒印彪訪談。

問:中國向“3060”碳目標邁進過程中,電力行業的脫碳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您針對能源清潔低碳發展,提出了“再電氣化”概念。您認為中國應該走什么樣的“再電氣化”發展路線?
答: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充分展示了我國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和大國擔當,也為我國能源轉型發展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能源燃燒是我國主要的碳排放源,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88%,電力行業排放約占能源行業排放的41%。電力行業居于能源行業轉型的中心環節,既是清潔高效的能源載體,也是現階段減排的關鍵領域,必須做出更大貢獻。
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預計2060年我國能源轉型將實現“708090”目標,即電能消費比重超過70%,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超過80%,清潔能源發電量比重超過90%。這就要求我國在傳統電氣化的基礎上,實現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高度電氣化社會,這個過程稱為“再電氣化”。
我國實施“再電氣化”就是以清潔化、電氣化、數字化、標準化為方向,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即在供給側發展新能源,構建清潔化能源供應體系,在消費側實現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加快“大云物移智鏈”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與能源技術深度融合,用數字化為能源系統賦能。同時,“再電氣化”要以標準化作為重要支撐,促進能源生產消費各環節互聯互通。
問:傳統高耗能行業和能源企業減排壓力較大,尤其是碳排放占比較高的火電領域,華能集團將如何轉型?
答: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這對今年以及整個“十四五”期間的能源轉型方向和路徑提出了明確要求。
華能集團作為能源電力行業的排頭兵,將碳減排目標的要求與企業高質量發展、綠色轉型、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重大使命結合起來,深入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轉型發展與結構調整步伐,全面開啟二次創新發展階段,努力實現“六個新領先”的戰略任務。
對此,華能集團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現代化清潔能源企業的戰略目標,并制定了“兩步走”戰略安排:到2025年,進入世界一流能源企業行列,發電裝機達到3億千瓦,新增新能源裝機8000萬千瓦以上,確保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超過50%以上,碳排放強度較“十三五”下降20%;到2035年,進入世界一流能源企業前列,清潔能源裝機占比75%以上,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在綠色轉型方面,華能集團將大力發展新能源,積極開發水電,有序發展核電;大力推進低碳發展,將煤電從“電量型”電源向“電力型”電源轉變,著力推動存量煤電機組向多元燃料、多元供應轉型,充分發揮煤電在大規模清潔能源接入過程中的系統調節和兜底保供作用。
問:面對綠色低碳發展轉型趨勢,作為電力巨頭,華能集團在優化電源結構、提升清潔能源占比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在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方面取得了什么突破?下一步有何計劃?
答:“十三五”期間,華能集團在綠色轉型、科技創新、改革發展等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低碳清潔能源占比從2015年末的28.8%提高到現在的34.6%。特別是近兩年,公司以“兩線”“兩化”戰略布局為重點,一批基地型規模化戰略項目落地實施,獲得國內第四張核電“牌照”,綠色轉型取得新成效。2019年,公司新能源新增容量是上年同期的4倍;2020年,新能源項目核準、開工、新增容量突破了“三個1000萬千瓦”目標,新增容量是過去四年的總和。
近日,華能集團成立了華能碳中和研究所,成為我國首家成立碳中和研究所的電力央企,在碳達峰、碳中和前瞻性研究和戰略性布局方面走在前列;成功發行2021年度第一期專項用于碳中和綠色公司債券,成為交易所市場首批碳中和債券發行企業,更加彰顯華能集團積極利用金融創新產品、落實綠色金融發展要求,堅定不移推進清潔能源建設的央企擔當。
針對“卡脖子”問題,華能集團要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拓展產學研用融合通道”要求,鼓勵龍頭企業以一體化聯合攻關模式,推動全產業鏈融通創新,加快電力基礎設施網絡安全、新能源核心技術部件研發,提高裝備國產化率,提升全產業鏈自主、安全、可控能力。
結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突破高效新能源發電、大容量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重型燃氣輪機等能源轉型關鍵技術,支持建成一批電力網絡安全、深遠海風電領域的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型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
聚焦前沿數字技術,用數字化為能源系統賦能,發展“廣泛互聯、智能互動、靈活柔性、安全可控、開放共享”的新一代電力系統,實現能源技術、產業、裝備和服務升級。
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靈活高效的電力市場,完善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建立健全煤電機組容量補償機制和輔助服務分擔機制;通過電力市場、碳市場、新能源消納機制等市場化手段,鼓勵、支持和引導新能源項目和產業發展。
在科技創新方面,一年來,華能集團舉全公司之力主攻“卡脖子”技術,不斷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通過自主創新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牽頭攻關國內首套100%全國產化分散控制系統(DCS)并成功投用,研制國產化自主可控風電PLC成功投運,自主研發我國首套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工業示范裝置等數十項首臺(套)應用設備,填補了國內多個技術領域空白,不斷推進能源電力行業科技自立自強。目前,華能集團積極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電力技術創新路線圖,實施包括智慧能源系統、大容量低成本海上風電等在內的“華能十大科技示范工程”,力爭取得新突破。
問:作為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現任主席,在您的推動下,IEC聯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向國際社會與相關行業免費公開重癥監護呼吸機等電子醫療設備相關的28項國際標準,為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抗擊疫情作出重要貢獻。您認為,國際標準在促進能源轉型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答:技術突破和科技創新是標準化工作的源頭,同時標準也會反過來促進科技創新,引領和推動市場與產業的發展。當前,國際標準化工作越來越關注全球經濟活動中具有巨大市場潛力和利益增長點的新興產業技術發展,通過掌控標準贏得產業發展競爭的新態勢日趨明顯。我國的國際標準化工作應該抓住這一趨勢,積極布局智慧電網、新能源儲能、5G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標準建設,率先贏得標準競爭力。近日,IEC批準成立由我國提出的電力機器人技術委員會(IEC/TC129),并將秘書處設在我國。這是我國在國際標準領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將有效推動我國電力機器人自主創新技術與世界共享,加快構建智能升級和融合創新的智能電網,引領電力企業及上下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國際標準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是促進產業鏈高級化的重要支撐,沒有高標準就沒有高質量。下一步,華能集團將發揮國際標準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深化能源基礎設施、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領域國際標準合作,加大技術標準對接和互認力度;發揮國際標準在產業鏈中的有效銜接作用,避免產業鏈不配套影響技術進步和技術自主可控,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構建“標準+檢測”服務體系,以科技創新提升標準水平,以標準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國際標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