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和一號”核電品牌,“國和一號”示范項目扎實推進,國家電投歷時12年基本完成三代核電自主化戰略任務
2020年9月28日,國家電投在滬舉辦上海核工院建院50周年暨三代核電自主化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志性成果——中國自主核電技術品牌、世界先進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標志著國家電投承擔的三代核電自主化戰略任務基本完成。
“國和一號”是我國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國家電投作為牽頭單位,組織全國470多家單位、26000余名技術人員歷時12年完成研發設計,其關鍵設備、關鍵材料實現了自主化設計和國產化制造,設備整體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國和一號”累計形成知識產權成果6000余項,形成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裝置、新軟件392項。
二、組建綜合智慧能源科技公司,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共407個,綜合智慧能源成為國家電投未來發展最重要增長極
2020年4月1日,國家電投以國核電力規劃設計研究院為基礎,組建綜合智慧能源科技公司,作為全集團的綜合智慧能源產業發展平臺。7月1日,國家電投舉行綜合智慧能源技術方案推介會,發布智慧能源產業品牌,推介了“+電卡”“獵風行動”“三網合一”“AI增效”及“朋友圈”等5個創新商業模式,圍繞智慧城鎮、產業園區、能源基地、集群樓宇四大類型中的24個典型場景發布了一站式綜合智慧能源整體解決方案。11月10日,以“全球能源合作——智慧能源引領能源革命”為主題的2020年全球智慧能源高峰論壇在南京舉辦,國家電投黨組書記、董事長錢智民在會上發表題為《智慧能源引領全球能源發展》的主旨演講,從企業和行業角度描繪了綜合智慧能源的未來。
2020年6月30日,國家電投首個“零碳”供能項目——寶之谷綜合智慧能源項目正式投產運行;12月1日,以打造生態小崗、智慧小崗、幸福小崗為目標的美麗鄉村綜合智慧能源示范項目開工,建成后小崗村將實現100%清潔能源消費和供暖,成為農村綠色發展的示范標桿項目。截止12月底,國家電投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共407個。其中:在運項目111個,在建項目61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項目112個,儲備項目118個,另有擬并購項目5個。
三、國家電投清潔能源占比突破56%,新能源裝機居世界首位,成為首家宣布“碳達峰”時間的中央企業
截至2020年底,國家電投清潔能源裝機9888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56.09%;其中,新能源風電和光伏裝機6049萬千瓦,居世界首位。預計到2030年,清潔能源裝機2.1億千瓦,比重達70%。在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20中國品牌論壇上,國家電投黨組書記、董事長錢智民發表題為《綠色智慧能源大品牌時代來了》演講時宣布,“到2023年,將實現在國內的碳達峰”,國家電投成為第一家宣布“碳達峰”時間的能源央企。
四、氫燃料客車下線,“氫騰”電池品牌發布,氫能裝備步入產業化新階段
2020年1月2日,國家電投與中國中車聯合研發的氫燃料電池城市客車在寧波下線。該客車續航里程為600km,搭載了國家電投自主研發的氫燃料電池電堆與動力系統。9月27日,國家電投發布氫燃料電池產品——氫騰FC-ML80/FCS65,其關鍵技術和產品材料全部實現自主化,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家電投與中國中車、中國商飛等多家單位簽訂項目協議,銷售35套燃料電池系統,并達成400臺采購意向訂單,氫能裝備順利步入產業化推廣實施階段。
五、海陽核電站首次大修創國內“最短工期”記錄,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創建項目正式開工,世界首個水熱同傳實踐工程正式投運,核能綜合利用實現“雙突破”
2020年2月28日,海陽核電克服跨越春節年假、疫情防控等困難,歷時44.73天完成1號機組5815項檢修及試驗項目,一次并網成功,創造了我國核電機組首次換料大修最短工期紀錄。本次大修中,首批國產化三代核電核級鋯材正式進入堆芯,使用了自主設計的堆芯裝載方案,首次采用多個先進機器人及自動化檢維修裝備,組織開發23項技術成果和19個專用工具、工藝,完成了78項技術改造。
2020年11月25日,海陽核電站在核能綜合利用方面迎來雙突破: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創建項目——海陽核電二期450萬平方米核能供熱項目正式開工,世界首個水熱同傳實踐工程——海陽核電水熱同傳創新示范項目正式投運。海陽核電二期核能供熱項目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方面具有顯著優勢,2021年建成投用后將實現海陽城區核能供暖“全覆蓋”,創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
六、換電重卡在京運營突破100萬公里,換電礦卡下線——國家電投“電能替代”新模式領跑綠電運輸
2020年5月12日,資本控股融和電科智能換電重卡在北京首個建筑砂石綠色基地——公鐵綠鏈項目實現安全運營100萬公里的里程碑式突破,標志著國家電投智能換電重卡規模化落地效應顯著,綠色清潔運輸新模式成功得到市場驗證。9月4日,融和電科推出全新設計的換電寬體礦用自卸車,貨箱容積36m3,對比市面同類型寬體礦用自卸車容積增大58%,額定最大負重能達75噸,運力高出平均水平50%,經濟成本節省約41%。換電礦卡作為能量魔方家族新一代產品,在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交通運輸體系、推進“電能替代”方面走在前列。
七、國內首個百千瓦級鐵-鉻液流電池示范項目——張家口戰石溝光伏電站投入試運行,國家電投自主研發的儲能技術正式投入應用
2020年12月23日,河北公司張家口戰石溝光伏電站250kW/1.5MWh鐵-鉻液流電池儲能示范項目正式投入試運行,標志著國家電投自主研發的儲能技術正式投入應用,對于驗證新型儲能技術應用于清潔能源消納具有里程碑意義。該項目是國內首個百千瓦級鐵-鉻液流電池示范項目,采用的8個30kW級的電池堆模塊為中央研究院自主研發的全球最大功率的鐵-鉻液流電池電堆“容和一號”,可提供6小時充、放電,并聯合光伏電站運行,是研究實現光儲系統長期、穩定運行的關鍵項目,可提高光伏電站發電收益、供電穩定性和光伏發電質量。
八、打造“全球一流光伏產業”技術先行,光伏電池量產效率破24.5%實現國際領先
2020年5月7日,黃河公司持續2個月的TOPCon電池升級改造項目取得成果,N型TOPCon高效雙面電池量產平均效率突破23.2%,7月份量產效率進一步提升至23.5%,研發效率達到24%,達到行業領先水平。5月31日,黃河公司IBC電池量產平均效率突破23.6%,11月份量產效率進一步提升至23.8%,研發效率超過25%,成為全球僅有的三家,也是國內唯一一家量產的高效N型IBC電池組件生產線。12月16日,中央研究院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HJT電池量產效率突破24.5%,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以光伏科技研發創新為引領,國家電投在打造全球一流的光伏產業道路上加速行進。
九、全球一次性建設投產最大規模、最短時間建成的青海海南州405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項目并網
2020年9月30日,全球一次性建設投產最大規模、最短時間建成的新能源發電項目——海南藏族自治州405萬千瓦特高壓配套電源工程實現并網發電,標志著青海省由清潔能源生產大省向輸出大省轉變,在青海能源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該項工程由黃河公司負責建設,包括240萬千瓦光伏、165萬千瓦風電。項目嘗試采用“光伏+儲能電池形式建立離網型微電網”等一系列新工藝、新技術,開啟了我國清潔能源基地產業園區開發的新模式。
十、四川美姑、河南商城、陜西延川3個國家級定點扶貧縣全部脫貧摘帽,國家電投歷時8年全面完成“十三五”扶貧援助任務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涼山州美姑縣退出貧困縣行列。至此,國家電投承擔的3個國家級定點扶貧縣(四川美姑、河南商城、陜西延川)、1個對口援青縣、100個對口幫扶村全部脫貧,標志著國家電投全面完成“十三五”扶貧援助任務。自2012年承擔扶貧任務以來,國家電投扶貧任務覆蓋18個省區58個縣(含市、區等),21家二級單位深度參與扶貧援助工作。截至2020年10月底,國家電投扶貧相關累計投入89.63億元,派遣扶貧干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人員累計240余人,培訓基層干部985人次、技術人員4700余人次,惠及貧困人口51萬余人。其中,定點扶貧投入3.1億元,無電區建設投入1.11億元,出資3億元參加國資委央企扶貧基金,集中式光伏扶貧累計投入81.8億元,建成投產113萬千瓦,可產生連續20年每年約1.1億元的扶貧紅利,惠及貧困人口約11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