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5月27日報道,原子能院核物理所李聰博副研究員,鄭云、吳曉光研究員,張煥喬院士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山大學、意大利帕多瓦大學/萊尼亞羅利國家實驗室、深圳大學、蘇州大學有關科研人員合作,在意大利萊尼亞羅利國家實驗室,利用重離子熔合蒸發反應對212Rn(氡212)的能級結構進行研究,并取得新進展。該研究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核物理研究領域著名學術期刊Physics Review C(《物理評論C》), 題目為《New level scheme and shell model description of 212Rn》(《212Rn的新能級結構研究及殼模型描繪》),文章第一作者為李聰博,通訊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張高龍。
原子核是由幾個到幾百個核子(包括質子、中子)組成的復雜體系,相互間的作用紛繁復雜。當質子數或中子數為2、8、20、28、50、82和中子數為126時,原子核最穩定,在自然界的豐度也最高。上世紀50年代,核物理理論學家建立了數學模型(即殼模型),用于解釋上述類別原子核穩定的原因,帶來了核結構研究的飛躍。該模型將原子核分為不同殼層,把每一個表示質子或中子的數字稱為“幻數”。幾十年來,盡管殼模型幾經改進,但其中依然存在大量假設和近似,不能全面解釋原子核性質,只能指出原子核內部運動的部分特點。
212Rn核由86個質子、126個中子組成,是最重的幻數核之一(N=126),實驗上很難觀察到其能級信息。研究人員利用6Li(鋰6)重離子束轟擊209Bi(鉍209)靶,使212Rn處于能量較低狀態,發現了29條新的γ躍遷和16條新的能級。中山大學利用大規模的殼模型對新發現的能級結構進行計算后,結果與實驗觀測值總體相符。由于處理重核過大組態空間(需要跨過N=126殼)存在困難,已達到目前計算機處理的極限,實驗首次觀測到的新的激發態目前無法利用殼模型很好地描繪。新結果對進一步認識大組態空間的殼模型提供了幫助,為未來開展更大規模殼模型計算提供了重要參考。
212Rn部分能級綱圖,標紅色為本工作新發現
該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核集團和基金委的核技術創新聯合基金、財政部穩定支持研究經費等項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