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乃彥
觀點:我國核能科普要注重做好八項工作
一是創新核電公眾溝通理念,不斷探索核電公眾溝通方式。平等式溝通、自發式溝通和互動式溝通,建立一個公開、平等、參與便捷的溝通對話平臺,將有利于提高公眾信心。
二是準確地、實事求是地向公眾闡明核電是綠色、低碳和安全的能源。
介紹三次核事故的情況,說明核電確實是一種安全的能源。要使公眾都認識到:
類似三哩島核事故發生幾率是非常小,即使發生了核事故,對周邊的老百姓也不會有什么影響;類似切爾諾貝利事故在中國是不會發生的,類似于福島核事故在中國沒有發生的客觀地質條件,即使發生了地震海嘯在中國也不會造成大事故。
三是大力宣傳科學的核安全觀,所謂的安全并不意味著不存在風險,絕對的百分之百的不存在風險的安全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安全即意味著風險發生的機率是非常小的,而且一旦出現風險,完全有能力來控制它,使它造成的危害非常小,不會對周圍公眾造成傷害。 不應該將風險和危險相混淆,有風險並不等于就有危險。
四是應該加大力度推進和落實核安全文化,加強雙向溝通,幫助公眾以理性和客觀的方式看待核能風險。
不應只從風險分析的角度審視核能,而是應分別進行風險分析和收益分析,通過權衡風險/收益,實現平衡。以避免片面地追求減小風險,而采取過于保守的方案,從而降低了經濟性,導致降低核能的競爭力。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控制成本與工程復雜度。
核風險或核安全水平需要和其他社會風險相比較,并將其維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盲目的追求更高的核安全水平是不合適的。在承認絕對的安全并不存在,那么“多安全才算安全?”或者“是否有所有國家都認可的恰當的安全水平?” 有必要通過明確的方法確定可接受的安全水平。
五是應該以通俗的語言說明福島核事故后,為加強現有“二代+”核電廠安全性所釆取的措施可以保證我國核電站的安全,目前正在建設的最新一代反應堆(三代)的設計可以保證即使發生堆芯熔化等嚴重事故,基本上也不會在核電站之外產生較大的放射性后果。
六是發揮宣傳媒體的作用,正確引導公眾建立理性的風險認知。
風險傳播的主體包括國家政府機構、專家學者、社會公眾、媒體、非政府組織等。不同傳播主體對風險傳播效果的影響不同,尤其是對公眾風險認知與風險價值的判斷。
切爾諾貝利事故后,政府、媒體和不同組織對事故人員傷亡情況的報道相差甚遠,導致公眾對事故的實際影響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公眾對于風險信息的獲取與信任是相當敏感的。風險信息不完整往往會加劇公眾對風險的疑慮,甚至喪失對信息的信任,例如政府對于風險處理的回避性措施或模棱兩可的態度。媒體將福島核事故的“氫氣爆炸”宣傳為“核爆炸”,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公眾的恐慌心理。
七是以核電企業為龍頭,促進和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加當地人民的就業,與當地政府和民眾建立一些聯合共建的企業、工廠,為地方的發展和繁榮做出重大的貢獻。
將核電裝備制造業、核電服務業、核技術應用產業等甚至包括核電人員培訓基地有意識地落戶在核電站附近的鄉鎮,又依靠核電站在資金和技術力量的優勢,把聯營企業、民辦企業辦好,使原來還是相對落后的鄉鎮變成為繁榮昌盛鄉鎮,成為命運共同體。秦山核電站就是一個學習的榜樣。
秦山核電站以核電生產區、核電運行服務區、核電生活區、核電科教商務區、核電裝備產業區與海鹽縣城相互支撐,產城融合,建成后將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核電為特色的130平方公里沿海“核”“城”融合產業帶,將打造中國核電重點項目和諧建設的海鹽“鄰喜”樣本。
秦山核電業主公司以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思想與所在地政府同呼吸共命運。海鹽縣一直將秦山核電看成經濟社會共同體,同心共建、守望相助。充分借助秦山核電資源優勢,組建核電專家服務團,實施核電科技特派員制度,就近發揮秦山核電2000多位中高級技術人員作用,走進企業零距離幫助開展科技研發。
八是以軍民融合思路培育產業集群。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國防科技工業要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將核電關聯產業確定為軍民融合創新發展的主導產業,打造軍民共建“產學研”平臺。
海鹽縣已成功創建浙江省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已成功培育核電關聯企業78家,有30家企業獲得非核級供應商資格,20多家企業為核電(軍工)企業長期提供物項供應,2家企業獲核級設備生產許可證,36家企業獲中核集團合格供應商。2017年,全縣核電關聯產業總產值達260億元,已成為海鹽縣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