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在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第二屆會員大會上,張華祝理事長代表第一屆理事會作工作報告。報告全文如下: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工作報告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代表: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第二屆會員大會。下面,我代表理事會向大會報告工作。
一、五年來我國核能行業的主要進展
自2007年4月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成立,至今已經五年。過去的五年,是我國核能行業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時期。五年前,以《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的發布為標志,我國核能行業進入了加快發展的新階段。2009年,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表示,我國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百分之十五左右”。2010年,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2011年,突如其來的東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引發的福島核事故使我國核電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一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核能行業認真貫徹國務院的四項決定,沉著應對,扎實工作,正迎來安全高效發展的新局面。
過去五年,我國核能行業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表現在:
在役核電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創造了良好業績。2010年以來,嶺澳核電二期1、2號機組、秦山二期3、4號機組先后投入商業運行,新增核電裝機容量346萬千瓦,使我國大陸在役核電機組數達到15臺,總裝機容量達到1254萬千瓦,2011年發電量達到874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的1.85%。五年來,我國在役核電機組始終保持安全穩定運行,沒有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表界定的2級和2級以上運行事件,按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規定的性能指標對照,在全球400余臺運行機組中,我國在役核電機組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在建規模世界領先。2005年12月以來,我國核準10個核電項目共34臺機組,核準規模3702萬千瓦;其中已建成4臺,在建26臺,在建規模2924萬千瓦,占世界在建核電機組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世界首批4臺AP1000機組,與法國合作建設的2臺EPR三代核電機組,已先后于2009、2010年開工,三代核電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工作順利實施。
以核電工程建設為依托,我國核電裝備國產化取得新突破。通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自主創新和大規模技術改造,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電裝備制造基地,掌握了核島和常規島關鍵設備設計、制造核心技術,初步建立了核安全文化和質量保證體系,產品質量穩定性逐步提高;二代改進型壓水堆核電站設備國產化能力達80%以上,已經具備每年生產10—12套核電關鍵設備的能力。通過消化吸收AP1000三代核電關鍵設備制造技術、合作生產和開展科技攻關,三代核電設備制造國產化取得重要進展。
核電工程設計、建設和管理自主化能力持續提升。隨著核電的快速發展,我國核電建設項目普遍采用了“精干業主加工程公司總承包、專業分包”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核電工程建設效率,成功地實現了多項目、多基地同步建設。以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為主的核島工程建造隊伍,全面掌握了多種堆型、多種容量的核電建造技術,同時承擔的核電站核島工程機組數量達到29臺。在建核電項目質量、進度和投資等得到有效控制。
鈾資源、核燃料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鈾礦地質勘查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天然鈾產能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鈾純化轉化、鈾濃縮、核燃料元件制造產能大幅提高,放射性廢物得到妥善處理,一批新的生產線正在按計劃進行建設,保證了核電加快發展的需要。
積極推進核科技創新,核專業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成績。核能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研發和示范工程全面推進。AP1000國產標準化設計已經完成,CAP1400概念設計已通過國家評審;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項目具備隨時開工的條件。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核能領域科技研發能力進一步提升。在實驗快堆、先進研究堆、超大型鈾礦地質勘查、專用設備研制、乏燃料后處理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新的重大科技成果。
核專業人才教育培訓工作受到高度重視。目前,我國已有44所高校設立了核專業,在校生規模達到1萬人。企業教育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已成為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高校核專業人才培養和企業培訓工作的推進,有效地緩解了核電快速發展與核專業人才不足的矛盾。
核能國際合作進一步深化,海外開發取得重大成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國際組織的合作不斷加強,與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在核電、核燃料、核安全等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深化。海外鈾資源開發成效顯著,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尼日爾、納米比亞等的合作項目進展順利。與國外簽署的鈾資源開發和采購協議的落實,為滿足我國核電發展對鈾資源的需求提供了保障。
我國核能行業管理進一步加強,核電安全高效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為適應核能行業加快發展的需要,國務院核能行業主管部門和安全監管部門大力加強管理,在完善法律法規、編制“十二五”規劃、規范行業行為、加強安全監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日本福島核事故后,認真貫徹國務院的四項決定,開展安全檢查,制定核安全規劃、核電安全規劃,調整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增設管理機構,增加人員編制,有效地促進了核能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各位代表:五年來,我國核能行業快速、健康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為發展清潔能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的結果,是政府有關部門科學決策、加強管理的結果,是核能戰線廣大干部職工堅定信心、銳意進取、攻堅克難、扎實工作的結果。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日本福島核事故后果嚴重、影響深遠,給我國核能行業的發展帶來許多新的挑戰,對我國核電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國家主管部門聯合安全檢查提出的整改要求必須高度重視,逐項落實措施,逐一加以解決;二是認真吸取福島核事故的經驗教訓,對我國核電廠應對極端外部事件、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核應急管理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進,通過必要的技術和管理手段,進一步提高核電安全水平;三是核能行業必須強化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大力加強核安全文化建設,在設計、制造、建設、運行、退役、廢物管理、安全監管和核應急等各個環節共同構筑安全防線,確保核安全;四是歷史和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公眾的接受性是核能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公眾宣傳和科學普及工作,為核能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此外,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突破核電裝備國產化的薄弱環節、提高企業的綜合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如何保障鈾資源的長期穩定可靠供應、建設先進核燃料工業,如何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適應核能行業的發展,始終是做大做強我國核電的關鍵要素,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不斷取得進步。
二、五年來協會的主要工作
五年來,伴隨著我國核能行業的發展,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走過了創建并逐步成長的歷程。在政府主管部門的幫助指導下,在會員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協會秉承“推動核能行業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為提高核能利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提供服務,促進核能行業的發展”的宗旨,努力探索,開拓進取,積極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面向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在服務中贏得信譽,在服務中體現價值,在服務中求得發展,已經成為了促進核能行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說,五年前協會成立時提出的“力爭在3-5年內,將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辦成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大影響力的行業協會”的目標已經實現。
(一)開展核能發展重大問題研究,促進核能行業健康發展
圍繞行業發展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開展研究,是協會為政府部門建言獻策的重要途徑,也是為會員單位服務的重要領域。五年來,受政府部門和會員單位的委托,協會先后承擔了50多項課題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受到政府有關部門和會員單位的普遍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協會受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委托,從2009年開始組織開展了《<原子能法>立法研究》工作,在對以往立法工作情況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了《原子能法》立法的難點及推進立法工作的具體措施。我們多次召開了《原子能法》立法工作座談會、吹風會,主動邀請資深記者采訪,把過去相對封閉的核行業內的立法研究提升為比較開放的社會化的立法討論,《原子能法》立法工作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受到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對推動《原子能法》列入2011年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的委托,協會承擔了《我國核燃料產業發展和體制機制研究》等課題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得到委托部門的高度評價,為核工業的行業管理、“十二五”規劃編制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針對內陸核電發展中遇到的問題,2008年協會組織開展了《內陸核電廠需關注的問題及不同類型核電機組的適應性分析》研究,2011年組織開展了《內陸核電廠對水環境影響評估研究》,組織了多次專家研討會,并到國外內陸核電廠進行考察,對我國內陸核電廠建設中一些重點問題,特別是公眾關注的問題作出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解答,為推動內陸核電廠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福島核事故以后,為促進我國核電的安全高效發展,防止核電建設出現大起大落的局面,在會員單位支持下,我們聯合中國能源研究會于2011年10月召開了“后福島時代我國核電發展高端研討會”。研討會形成的成果—《關于盡快恢復我國核電發展進程的幾點建議》,凝聚了行業的共識,反映了行業的呼聲,上報后,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為盡快恢復我國核電發展進程發揮了促進作用。
協會的各項研究工作得到政府有關部門及會員單位的積極支持及大力幫助。他們不僅出題、提供經費,而且在專家資源、信息資源等許多方面為協會提供支持。協會秘書處的重點工作是充分發揮行業客觀、公正的平臺功能,站在國家及全行業的角度、研究問題,尋求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解答。來自不同企業的專家參與,認真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是協會做好研究工作的根本保證。
(二)積極推進核電廠運行評估和核電工程建設項目評估,促進安全管理和運行業績持續提升
核電廠評估和經驗交流工作是協會的重要業務之一。核電廠同行評估及經驗交流委員會按照“平等自愿、合作開放、規范有序、共享經驗、持續改進”的工作方針,堅持行業自律屬性,突出同行評價特色,關注行業共性問題,深化經驗交流,促進運行業績提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五年來,委員會成員單位不斷增加,由2008年的14家增加到目前的38家;委員會業務領域穩步拓展,核電同行評估延伸至工程建設領域;經驗交流工作在專題技術研討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在核電運行同行評估方面,先后對秦山第三核電廠、田灣核電廠、秦山核電廠進行了綜合運行評估;2012年3月,我們和世界核電營運者協會巴黎中心聯合對大亞灣核電基地6臺機組實施同行評估,收到良好效果;在核電建設同行評估方面,對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和田灣核電廠5、6號機組進行了FCD前評估,對海陽核電廠進行了施工階段的工程建設管理評估,對秦山二期擴建工程調試和生產準備階段進行了評估。
在經驗交流方面,組織召開了核電廠老化管理、核能行業防人因失誤、概率安全分析(PSA)應用等23次專業研討會,在專題技術研討的基礎上成立了核電廠大型變壓器運行分析、核電行業概率安全分析技術應用等12個專題技術工作組,吸引了行業內近700名專家和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參與,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專題研討活動。
在核電經驗反饋方面,編制了《運行核電廠生產季報》、《中國核電廠關鍵業績指標報告》和《中國運行核電廠事件經驗反饋報告》等專題報告。同時,還組織開展了《WANO性能指標技術導則制定》等20多個軟課題研究工作。
(三)牢固樹立服務意識,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咨詢服務
利用協會的平臺,發揮專家群體的作用,五年來協會為政府有關部門和會員單位提供了多種形式的技術咨詢服務。
為適應核能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協會以安全、質量保證和項目管理為主題,積極推進對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和專業管理人員的培訓。受原國防科工委的委托,協會自2008年至2010年舉辦了6期核行業安全生產培訓班、4期再培訓班,共有462名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參加了培訓,取得了國防科工委(國防科工局)頒發的《安全資格證書》。為適應核能行業質量保證工作的需要,協會自2009年至2012年4月舉辦了21期質量保證監查員培訓班和核能行業高級管理人員質量保證培訓班,共有2247人參加了培訓,其中615人被授予主監查員資格、927人被授予監查員資格、134人被授予實習監查員資格,270人獲得培訓合格證書(不含第18期質量保證監查員培訓的95名學員)。為適應核電快速發展對提高工程項目管理人員素質的需求,協會在2011年開展了核能行業項目管理經理人員培訓試點工作,舉辦了3期核能行業項目管理經理人員培訓班,共有240人參加了培訓。各具特色的培訓工作對提高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和相關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
應上海電氣集團等單位的要求,協會于2010年組織業內相關單位編制了《三代核電機組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進口清單》,經財政部、工信部等6部委組織召開的專家評審會審查通過,2011年7月獲得財政部批準,并發布了“關于調整三代核電機組等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該項工作的成果,為財政部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對于促進我國核電裝備制造業的健康發展,鼓勵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具有重要作用。
應中核集團公司、中廣核集團公司、遼寧核電有限公司、河北省核電辦等單位的邀請,協會先后組織專家對遼寧、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河北、河南等多個核電廠址進行了考察,對廠址建設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促進了核電廠選址的有關工作。
(四)開展科技獎勵工作,促進核專業人才培養
為促進核能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解決2008年以后民用核能領域優秀科技成果的獎勵渠道問題,協會理事會第三會議作出了關于設立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的決定。2010年,成立了由協會、中核集團公司、中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中電投集團公司、華能集團公司、大唐集團公司組成的設獎者委員會;經協會秘書處的努力工作,抓緊完成了向科技部申請、建章立制、組織建設等各項工作。經國家獎勵辦公室的嚴格審查,當年7月20日科技部正式批準設立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在會員單位及協會專家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2011年協會科技獎的評審工作已經順利完成,共有5項成果獲一等獎、26項成果獲二等獎、78項成果獲三等獎,獲獎人數1074人,向獲獎者直接撥付獎金300余萬元。
2010年8月,國家能源局委托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組織國家能源科技進步獎的申報和初評工作。在2011年7月能源局組織的評審會上,經協會初評推薦的24個項目中,有1個項目獲國家能源科技獎一等獎,8個項目獲二等獎,14個項目獲三等獎。目前,協會正在組織2011年國家能源科技進步獎的申報、形式審查和初評工作。
與科技獎工作相銜接,協會加強和完善科技成果鑒定工作,設立了科技成果鑒定辦公室,組織業內專家對109個項目進行了技術成果鑒定。
為適應核能發展對核專業人才的需求,協會在專家委員會設立了核專業人才培養專業組,五年來召開了三次“核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研討會”,搭建了政府有關部門、用人單位和人才培養單位交流與研討的平臺,有力地促進了核學科建設和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
(五)做好信息交流和公眾宣傳工作,推進核電安全宣傳活動
協會會刊、網站和出版物是協會的窗口,對做好信息交流和公眾宣傳工作,推進核能行業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協會會刊《中國核能》自2008年8月創刊,至今已出版22期;《核能新聞》電子月刊自2007年9月創刊,至今已出版54期;協會網站自2008年1月正式上線運行,在加強日常維護與信息及時更新的同時,對網站功能進行了改版升級,網民關注度逐漸提升,累計點擊率超過 240 萬人次。《中國核能年鑒》,作為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組織編纂的一份綜合性資料年刊,如實記載了我國核能行業各個領域改革發展和企業文化建設的情況,自2009年公開出版發行,至今已出版3卷。
為加強公眾宣傳,協會開展了核能行業年度十大新聞評選工作。協會領導多次接受《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人民網》、《中國能源報》等媒體采訪,就核能發展的重大問題發表看法。特別是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協會領導和專家多次出面回答公眾關注的問題,受到好評。
為了進一步做好公眾宣傳工作,2011年,國家能源局委托協會牽頭組織核電安全宣傳活動的籌備工作。在有關集團公司的緊密配合下,核電安全宣傳活動(包括核電安全宣傳片、核電安全展覽、核電安全宣傳手冊)的籌備工作進展順利。
(六)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加強國際合作與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