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到訪中國,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中國高度重視核安全”
此前天野之彌曾多次到訪中國。第一次讓天野之彌對“中國高度重視核安全”留下深刻印象,是在2010年由高級國際專家組成的團隊對中國的核安全監管框架進行評審之時。“評審組提出了有關建議,確認了中國在核安全方面的一些良好做法,其中也包括中國廣泛采用了IAEA的安全標準,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高層對于核安全的政治承諾。”天野之彌說,“評審組的評價也印證了我當年訪華的親身體會,我清晰記得當時在和一位政府高層的會談中,他特別強調核能發展中‘安全第一’。”
天野之彌表示,當時正是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的前一年,那個時候,對很多國家政府來說,核安全并非優先事項——“正因為如此,當時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中國高度重視核安全。”
而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后,中國政府所采取的種種舉措,更加深了天野之彌的這一印象。“福島之后,中國政府謹慎應對,暫停了新建核電站的審評,并開展了全面的安全大檢查,之后才重啟核電建設。自那以來,中國政府不斷努力改善核電站安全,同時核安全的監管人數也增長了一倍,核安全立法也進入了審查階段,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非常高興能與中國在上述領域以及其它各領域開展密切合作。”
“中國將成為未來全球核電領域的領袖”
在“慶祝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30周年”研討會上發表致辭時,天野之彌開篇即提到:“我了解到,數字30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可以理解為三十而立,更加成熟或長大成人的含義。中國在過去的30年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整體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發展,在核電產業的發展方面同樣如此。”
在天野之彌看來,雖然發生了福島核事故,但核電在世界范圍內仍將繼續發展。盡管目前核電產業的發展速度有所放緩,但“福島核事故留給我們的一個永久的傳統就是全球對于核安全更加重視。”經歷過福島核事故,人們已經達成共識:對于核能這樣一個能量巨大的技術,在使用時,永遠都不能自滿,必須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這無疑對于未來核電產業的發展具有正向作用。對于核電未來發展,天野之彌明確表示:“核電發展的中心就在這里,在亞洲,目前全球有72座在建的核電反應堆,1/3在中國。”正因為如此,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他毫不諱言:“中國將成為未來全球核電領域的領袖。”
天野之彌還充分認可中國政府致力于在本世紀內大幅提高核電的作用以促進經濟增長、減少對于化石能源依賴并控制空氣污染的決策。他認為,加入IAEA30年來,中國一直處于核技術創新的前沿,這對于核電發展的未來至關重要。“中國是國際新型核反應堆和燃料循環的創始國之一,同時它在快堆、中小型反應堆的技術領域都擔當領導作用。”天野之彌如此評價。
“30年中,中國為IAEA很多領域內的工作作出了廣泛的貢獻”
談及30年來的合作,天野之彌對IAEA中的“中國力量”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表示:“中國是IAEA成員國之一,多年來,積極參與IAEA的活動,與IAEA在各領域都開展了密切的合作,中國為IAEA很多領域的工作作出了廣泛的貢獻。”
在核電領域,中國與IAEA的合作主要包括推薦核專家到IAEA工作或者參與IAEA組織的同行評審服務。這些評審服務的專家們為世界各國就核電站安全運行,監管機構有效性的問題提出了各種建議。
他特別提出了在核技術應用領域,中國在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升技術水平方面做出的積極貢獻。核技術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技術,需要高水平的技能和培訓才能使用得當。最近,很多發展中國家對于和平利用核技術的需求正在穩步增長,亟需向經驗豐富的國家來學習更多的經驗。中國不僅有核電專家,而且有推廣使用核能技術的專家,正在將核能推廣到食品、農業,環境保護,食品和健康監測等各個領域。
“這一領域的合作至關重要,因為核科學與技術能夠促進各領域的發展。”天野之彌如此評價。他還特別提及就在上個月IAEA大會召開期間,中國承諾為IAEA位于維也納附近的加斯托夫核技術實驗室更新項目提供的慷慨捐贈。“自1962年以來,這個實驗室已經為各成員國提供核技術方面科學家的培訓、支持人力資源的培養等多項服務,同時在諸多核技術應用領域開展研究。它的第一期項目更新在2017年完工后,將會為成員國提供更好的服務,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
在過去數十年中,IAEA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領域就是核安保。在天野之彌看來,中國在這一領域也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他指出:“中國從一開始就堅定地支持IAEA,向IAEA的核安保中心捐款,同時通過開展實質性的活動來支持IAEA改善核安保。”(楊阿卓)